機組人員反映顛簸 檢測發現沉降
潘校軍向記者介紹說:“2012年10月下旬,有機組人員反映,在跑道中心圓附近有沉降,飛機通過時有顛簸。于是,民航四川監管局要求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管理部對第二跑道進行了初步檢查。”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中點附近P1區道面病害分析報告》顯示,檢查人員發現,道面出現局部變形,主要表現為局部抬升和大部分的不均勻沉降現象,主要集中在跑道中線附近及道肩附近,共涉及46塊道面板。其中,抬升量為0.1厘米的道面板有3塊,沉降量為0厘米~4厘米的道面板有13塊;沉降量為4厘米~10厘米的道面板有25塊;沉降量大于10厘米的道面板有5塊,主要位于道肩附近,最大沉降量為15.4厘米。平整度符合要求,第二跑道中心圓北側90米處的5塊道面板出現明顯沉降。
記者向伍丁詢問:“第二跑道沉降處是否會產生危害?”伍丁解釋說:“沉降的地方在遠處用肉眼根本就看不出來,是機組人員報告后,用儀器測量出來的,沒有超過運行標準,不會影響飛行安全。”
調查結論:地下暗塘是病因
為了進一步查明原因,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建設工程指揮部于2012年11月22日委托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院對沉降區域進行了高程及坐標測量,又于2012年11月27日委托北京中企卓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對第二跑道進行了道面彎沉及探地雷達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東跑道中心圓附近道面存在不均勻沉降,沉降量約為4厘米~7.7厘米,使得東跑道道面實際最大縱坡為1.14%、最大變坡為1.4%”。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東跑道局部病害情況現場調查會議紀要》這樣記述了第二跑道的病害原因:根據原工程詳細勘察資料,該沉降區域原始地貌為苗圃,不存在明溝,勘探線沿跑道方向勘探點間距為80米,沿垂直跑道方向勘探點間距為30米,原詳勘鉆孔剛好跨過上述沉降區域,在當時跑道土石方施工中,該區域為填方區。在本次處理時發現,該沉降區域存在小暗塘,長約40米,寬約8米~20米,由西向東呈逐漸變寬趨勢,深度約1.5米~2米,頂面距原自然地面約2.7米~3米,上部覆蓋硬塑黏土和壓實填土,暗塘內主要以灰黑色淤泥質黏土為主,夾雜少量卵石。詳細勘察時,鉆孔剛好跨過暗塘區域,因此在詳細勘察報告中沒有反映出此暗塘的存在。施工單位在填土施工時也未發現埋藏較深的暗塘。
潘校軍說:“鉆探勘察、建設施工都符合操作程序,暗塘是勘探時的漏點,不存在責任問題。”
調查組的結論是:“東跑道中心圓北側道面出現的局部沉降,主要由道槽地基處理面以下未發現的暗塘造成”。
關閉第二跑道進行維修處理
潘校軍說:“鑒于跑道沉降僅此一處,且處理工程量不大,我們決定在航班少的經營淡季關閉東跑道,實施道面病害處理,以確保第二跑道2013年春運前投入使用”。
2012年12月17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開始對東跑道及滑行道病害區進行維修處理。其中,跑道中心圓附近沉降凹陷處土基采用CFG樁進行地基處理,跑道道面板采用加設雙層鋼筋網補強進行處理,同時,在道肩邊土面區增設盲溝,解決道肩邊局部積水問題。
經過搶修,第二跑道于2013年1月13日重新投入使用。
機場集團歡迎媒體監督
就這次媒體報道所引起的轟動效果,潘校軍代表四川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表態說:“第一,我們不護短,不管外界是不是誤解,畢竟第二跑道關閉了26天是事實。第二,我們覺得有點冤,現在網上動不動就把工程質量與腐敗掛鉤,好像哪里都有貪官。第三,第二跑道工程決不是豆腐渣工程,如果真的是豆腐渣工程,誰也捂不住,早晚都得出問題。”
“我們歡迎媒體記者隨時監督。”潘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