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苦悶和壓抑還沒有得到釋放,地產商就開始為2013年投下籌碼。地產大佬們在土地市場上集體上演了“王的盛宴”,或許他們已經探到了這場博弈的底牌。
然而,記者本月初在深圳舉辦的中國住交會上看到,此次盛會儼然已成為旅游地產項目的推盤會。從富力地產、合生創展,到金泰地產、翠屏國際,目前國內無論一線房企還是中小房企,絕大部分都涉足了旅游地產這一領域。據了解,房企龍頭萬科地產今年在四川、青島、唐山拿下的地塊基本也將用于開發旅游地產項目。
開發旅游地產項目,或許是地產商的一條陽光大道,然而野蠻式的開發和粗線條的發展,已經讓旅游地產項目引發不少非議,甚至有專家預測,未來,在旅游地產項目中,將會出現相當一批“先烈”.
一宗罪:
割裂當地人居文化延續?
對于房企爭相涌入旅游地產領域這一現象,業內人士認為,投身旅游地產,對房企的運營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這些房企將住宅地產的開發模式野蠻地復制到旅游地產領域,結果就是旅游地產項目與當地發展嚴重斷裂。”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在深圳舉辦的2012年中國住交會上說。當前,不少房企因為旅游地產領域所受限制少,便開始投資,實際上缺乏考量。
“這種斷裂會先從房子開始,如旅游地產項目在當地格格不入。其他的建筑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延續下來的,看著是有些破舊,但是一門一戶都留有過去的本土文化印記,而一些新建的旅游地產項目在那個環境里顯得很刺眼,尤其是脫離當地風土文化的建筑,對當地本土人居文化會形成一種傷害,也割裂了當地人居文化的延續。”一位要求匿名的地產策劃人對記者說。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梁思成建筑獎首屆獲獎者何鏡堂在世界海洋建筑大師論壇上,針對旅游地產項目開發有一番論述,他說,建筑形態應該扎根于本土,堅持環境與文化相結合,在這個基礎上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既傳承又創新,做到地域與時代的和諧統一。創意的建筑是將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抄襲西方建筑風格,要探索一條具有自己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地產項目發展之路。
近年來,為了真正把納西文化融入建筑中,麗江市政府印發的麗江城市規劃管理中寫道:麗江壩區建筑要求三層以下的一般建筑采用麗江民居的傳統建筑風格,五層以下的一般建筑采用坡屋頂和體現麗江傳統民俗的建筑符號,高層建筑和特殊建筑要體現地方民族文化的內涵。色彩以麗江傳統的建筑色調為主,禁止采用過于艷麗的色彩,禁止采用鐵制的仿格子門和仿木花窗作為沿街建筑門窗。農村建房鼓勵以納西民居三坊一照壁為主,建筑高度一層至二層,采用坡屋頂和傳統門樓等建筑符號。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還處在只管賣地和建設社區周邊公共設施上,對于建筑外形是否符合當地本土文化,建筑功能是否有利于本土文化發展,還沒有認真考慮。
“旅游地產如果規劃得好,其實對古村落是有一定保護作用的。”北京時間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任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古鎮古村,沒有資金的支持很難發展。如宏村,它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政府一直想要保護起來,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所以一直沒有落實,如今引進了旅游地產開發項目,既有了資金保護宏村的古村落,又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見,旅游業發達的古鎮古村保護得很好,人們也愿意住在那里,旅游業不發達的古鎮古村,很多人都搬走了。”
“旅游地產來了,它不應是一個破壞者。”上述要求匿名的地產策劃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