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拉高工資水平
這兩年民工的工資的確漲了,還漲了不少。
“單說建筑工的話,供不應求是造成工資上漲的主要原因。”老王說。建筑工人的工作環境比較差,很少有年輕人愿意來做這行了,而公司招工的時候,出于安全考慮,也不喜歡招50歲以上的人。再加上這幾年西部也在開發,很多在中西部的民工寧愿留在家鄉干活,建筑工緊缺導致工資上漲很快。
“再加上部分大型項目為了趕工期,破壞了行業價格,一下子將工人的薪資拉高,讓別的工地難以承受。”老王說。
從事職業中介的王先生也表示,建筑工、月嫂、保姆在市場上的確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月嫂的工資漲得太嚇人了。以前的人需要月嫂嗎?現在的人請月嫂,似乎存在一種攀比的心理,別人請了,我也要請,結果月嫂火了,工資越來越高了,有時候有錢還請不到。”他說,需求刺激了這些工種的工資上漲。
另一位職業中介人員認為,有不少月嫂的服務質量和開出的價格并不成正比。“培訓很短的時間后上崗,其實還不如一個有經驗的保姆。”
高薪背后是否有保障?
民工工資表曬出來后,有大學生笑言自己被民工“秒殺”,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不如去當泥瓦匠。但是,民工高薪的背后,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黃先生是江西人,在泉州當一名建筑工,他租住在一幢很舊的老房子里,4戶合租,每月房租200元。“有時候一出門就要20多天,住在工地上。我老婆剛懷孕,大女兒還很小,她們在家里我挺不放心。有時候一下子在家里休息十天半個月,沒收入也很擔心。”黃先生說,他們沒有醫保和社保,沒有公司,如果活斷了,都不懂得該怎么辦。
相對于普通白領來說,雖然他們擁有高薪,卻沒有長久的生活保障。
“趕工的時候,他們一個月根本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工地上分早班和晚班,通宵干活,工人的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很正常。”工地監理陳先生說,這個工程結束后,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有下一份工,全靠運氣。他們和白領不一樣,不是永遠有一份固定工資做保障。
“高辛”人群
應得到更多關愛
在工地上,時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一幕:工人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接住地面上同事拋上來的磚塊,旁觀的路人常常要為他們捏一把汗。有沒有想過,如此精準的拋接技術,需要多少年的積累才能達成?
民工高薪引人熱議,不少人驚呼讀書不如當民工,也有不少人直言,民工付出的血汗值得這樣的酬勞。
一份簡單的民工工資表,在短時間內引來如此多的議論,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是人們對高薪的向往。從另一個角度看,所有疑惑的產生,只因不少人對民工的生存狀況關注太少。
他們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工作?他們傷病時是否能享受到醫療保障?他們是否為年老之后沒有社會保障而憂慮……作為建設城市的生力軍,他們雖然拿著“高薪”,但也是一個“高辛”人群,理應得到更多關注和關愛。
希望民工高薪熱議潮過后,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福利。他們的高薪不應只是月薪,而是能夠擁有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