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這是美國建筑師沙里寧的一句名言。的確,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體,再沒有什么可以像城市那樣能多角度、立體式、大規模地顯示出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和市民的幸福體驗。在文化的語境中,城市不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城市的尊嚴與市民的幸福感便會緊密相連,這一點在文化背景深厚的城市中表現得尤其鮮明。
相關閱讀:城鎮化轉型刻不容緩 人口與土地須匹配
市民幸福感之濫觴
尊嚴屬于倫理學概念。研究城市的尊嚴問題,實際上是以倫理學的眼光來關照城市,解讀其中的精神價值。一個有生命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多層次的城市,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單質化的城市,它應該讓所有的人在這個城市里生活的都有尊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七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師曹曉昕就很贊同這個觀點,“城市的尊嚴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形象,其實市民的幸福感是很重要的。”
人因為擁有倫理道德而被尊重,同樣,城市當中那些依照傳統精神建造起來的居所,也會因為打有深深的傳統倫理烙印而令人刮目相看。以北京傳統的民居形式四合院為例,四合院在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的。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休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和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然而,四合院優雅的生活方式和體現合家團聚、四世同堂的生活氛圍,確確實實在舊城改造當中蕩然無存。現如今的四合院也已經基本上變成了大雜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特別兩難,也就是說,在肯定四合院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時候,市民的生活方式怎么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如何體現?
一個四合院中,人口越來越多,私搭亂建不可避免,再有,現代的生活與傳統的形式肯定不同,那么,四合院怎么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要求?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崔愷曾經調查過很多四合院,并作過這方面的研究,他認為,晚清和民國時,生活的變化雖然不像今天變化那么大,但是慢慢開始有了汽車,有的人家也有了電話,有的人家里要擺西式的沙發。這時,就會發現原來的房子不太好用了,然后就會出現在四合院里蓋洋樓的現象。當然這個過程實際上挺有意思,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對待現實生活中需求的一種辦法。這種辦法實際上是一種漸進性的改造。
但在今天就出現了問題,現今是一個跳躍式的變化,沒有漸進的過程,甚至是,為把市民的生活解決好,而慢慢變成了商業化的置換。隨著房價越來越高,市民根本沒有辦法原地還遷,就跑到城市的邊緣,一下離開了自己原來的故土,幸福感也會隨之而蕩然無存。可能樓房比四合院的條件要好一點,但完全失去了在原來的社會結構里必然的聯系,這是比較大的問題,也成了市民幸福的濫觴。
尊嚴是城市之根
與商業城市的繁華,工業城市的匆忙,發展中城市的嘈雜不同,具有文化品格的城市應該更加具有莊重感,更加注重城市尊嚴的營造。作為歷史的記憶,文化城市應當具有自身的氣質,在城市規劃,特別是在建筑造型、環境布局、公共設施上具有一般城市基本功能的同時,還應當體現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區的歷史精神,是祖先生命的體驗和智慧的凝聚,其文化的因素更應該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