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調控、歐美金融危機引起的國際需求疲軟、內需市場競爭過于激烈、頻繁的反傾銷調查、人民幣匯率變動、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地板行業遭遇寒冬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但是,在這樣艱難的生存處境中,也不乏有部分地板企業仍然處在擴大生產、銷售增長的良性態勢之中。據調查,這部分企業取得的“真經”就是,他們比別的企業先一步實施了符合市場需求的準確的產品定位。那么如何找到準確的定位呢?先從研究消費者開始。
相關閱讀:地板出口利潤呈下降趨勢 更多企業仍在堅持
地板的需求和住房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是依附關系。目前住房需求的主體是上世紀70和80年代這一批年輕人,而從中國的社會結構來看,這基本上是第一代獨生子女或者準獨生子女,也就是王石津津樂道的“超女”一代。從實際財務狀況來看,這一代人確實不缺乏住房消費能力,但這種消費能力并非他們自己的。真正有消費能力的是他們的上一代人,也就是一對年輕夫妻上面的四個老人。上一代人幾十年的積蓄轉化為下一代獨生子女的住房,這就是城市中為什么高價房仍能賣得出去的重要原因,這也就意味著在設計生產地板的時候該地板企業可能需要同時考慮不同年代的消費人群的喜好,當然也可以以這個為支撐點將市場細分。我們不妨分別談談不同年代的群體的消費觀。
60年代出生的人:成功一族
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今天,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沉淀,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沉穩、內斂、質樸,對于家有著更為成熟的理解,似乎家中的一切都是美好回憶的入口,他們喜歡沉浸在回憶往事的那一份恬靜與滿足。
他們往往在半個世紀的沉淀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業,顯赫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對生活的品質有著太多的要求,然而“懷舊”的經典永遠成為了60年代人所喜好的家居主旋律。他們喜歡簡約而不簡單的地板風格,崇尚古典的中國風或中世紀的羅馬風情。
70年代出生的人:品味一族
在時代的變遷中,已逐漸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的70年代人,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完整過程,作為新舊時代的交替者,善于吸收兼容并蓄的風格。如簡約、低調中卻見品味的極簡主義。盡管講究實用性,但地板已不是簡單空間裝飾,正成為逐漸彰顯主人品味的交流空間。
70年代人在改革的浪潮中歷練過,思想在傳統和新潮中交替著左右他們,他們的思想代表他們的品位,他們對生活的要求度要高于前輩,地板對于他們的意義有實用性也有感官的享受。
80年代出生的人:時尚一族
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場經濟,一長大就明白了國際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聯網,80年代出生的人更青睞于地板整體風格的獨特性,從而凸顯與眾不同的個性。同時地板整體造型中更需要有與眾不同的亮點,如造型新異的拼接地板,出位的顏色,無意中透露出超前于時代的思緒。他們是潮流派,海歸派,接觸國新思想的這一代,往往喜歡風格迥異的時尚地板,他們的地板一定要好看,另類的感覺,原生態的質感是他們對新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