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生態主義的建筑設計觀念與綠色永續設計的主張被提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高速經濟增長而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給原本停留在各種形式哲學與設計語言紛爭的建筑設計領域產生了新的建筑思潮的可能。
相關閱讀:李秉仁:綠色設計是綠色裝飾之源
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在《建筑生態學:人類想象中的城市》一書中將建筑學與生態學正式結合起來,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為"Arology",提出"生態建筑學"的新理念并進一步提出了“縮微化——復雜性——持續性”等規則。
1969年美國著名風景建筑師麥克哈格(Ian L.McHarg)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的出版,則正式標志了生態建筑學的誕生,并從此在建筑理論層面奠定了生態建筑學的基礎?!对O計結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一書強調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責任,以生態原理為基礎的環境理論和規劃設計方法將設計與生態相結合,提出了“如果要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城市,而不是一個窒息人類靈性的城市,我們須同時選擇城市和自然,不能缺一。兩者雖然不同,但互相依賴,兩者同時能提高人類生存的條件和意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建筑師富勒就已經提出“少費而多用”即將有限的物質資源進行最充分和最合宜的設計和利用,這一符合生態學的循環利用原則。作為對大自然演進的規律和運用在人類建筑設計認識中的再次深化,二十世紀建筑界的浪漫主義者和田園詩人著名建筑師F·L·萊特也提出了“有機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概念,他認為每個建筑的形式、構成、關系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與整體系統觀來思考,“道法自然”設計思想的本質就是要求依照自然界這一有機體所啟示的演進規律行事,這在其作品流水別墅、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建筑中都有明顯的體現(圖1)。
有機建筑這種崇尚自然并且賦予生命的設計哲學,給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將藝術設計與環境及自然本身結合的可能性,從而指明了環境藝術設計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涂脂抹粉或一個把內外空間裝飾并打造的更為漂亮的一個毫無生態追求及社會責任感的行業。從而將設計應該創造一個更好的人居環境及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一目標作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生態建筑運動作為一種有利于人類健康和生態效益的溫和建筑藝術,在設計實踐中強調使用天然的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通風、采光和取暖等生態技術手段,具體的案例有楊經文設計的馬來西亞米那亞大廈,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德意志商業銀行總部大樓,皮亞諾設計的吉巴歐文化中心,藤森設計的蒲公英之家,2000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坂茂采用了紙建筑,英國BRE的環境樓(Environmental Building)等,都為生態建筑提供了一個綠色建筑樣板(圖2)。周浩明教授認為,生態建筑學是立足于生態思想和原理上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概括地說,是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建筑室內外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看待,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選自然,尋求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符合生態觀的建筑室內外環境。
對于中國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而言,可持續的概念雖然很新,但其實質體現的卻是中國從古至今幾千年“自然——空間——人類”三位一體系統的哲學體系體現出的“人、構筑物、環境”相結合的環境創造活動??沙掷m設計不但具有科學性還兼具人文性,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中國建筑師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二期工程設計就體現出技術與人文結合的可持續設計在中國的實踐案例(圖3)。校園設計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設計觀念,強調自然通風、遮陽、舊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自然生態的鄉土植物、構造上的雨水搜集系統等技術方法,形態上其運動曲線和丘陵的起伏相呼應,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樣穿梭在建筑的內與外,好像加強了建筑的呼吸。隨著全球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這種新的生態價值觀體現出的整體性正是21世紀作為人類生命的新紀元下可持續設計新形式。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
(作者為BIFT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講師、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可持續景觀設計研究所博士)
☆☆☆☆每日精彩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