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手中有土地,心里就有底氣。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村民不離土、不離鄉,還能通過入股形式主動參與到旅游的開發建設中,并分享旅游開發產生的效益。開放式的鄉村旅游區建設不僅讓原生態的民風民俗直接呈現在了游客面前,當地百姓也成了景區經營者中的一分子,直接享受了農村集體土地參與旅游開發新模式帶來的好處。農民變富了,村莊繁榮了,高樓立起來了,農民口袋鼓了。
相關閱讀:我國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將修改 補償額或提至10倍
旅游開發盤活農村
多年來,三亞鳳凰鎮檳榔村是有名的貧困村。2005年的大水曾將這里全部淹沒,2006年政府開始對檳榔河段進行治理,現在這里正致力于打造三亞檳榔河國際鄉村旅游區。村民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不僅住進了村中的別墅,還通過開辦農家樂、從事游客接待工作等途徑找到了一條有收入來源的活路子,臉上笑開了花。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見到了村中一家農家樂的老板謝女士。幾年前村中游客越來越多,她抓住時機和鄰居們開辦了農家樂,幾乎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游客光顧。謝女士說:“住別墅、開農家樂、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這些我們農民以前想都不敢想。”剛開始干的時候,大家心里都有一些疑慮,現在看著帶頭搞旅游經營的一批都賺到錢了,大家都加入進來了。以前靠種地吃飯的農民干起了旅游,大家心里都很樂呵,夢中還笑呢!謝女士說。
目前類似鄉村游開發模式的還有保亭縣三道鎮的什進村。按照海南省有關部門關于推進保亭縣探索農村集體土地參與旅游開發的安排與部署,三道鎮什進村正在推行“大區小鎮新村”的旅游開發模式,依托附近的呀諾達、檳榔谷等大景區建設民族風情小鎮。開發公司進駐以后,在保留村里的農田性質不改變的前提下,利用村里空地建設樓房免費提供給村民居住。這不僅美化了環境,村民也得到了實惠。
什進村村長十分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村里規劃建設的20棟樓房已經建起了13棟,目前正有不少村民忙著搬進樓房,住上漂漂亮亮的新家。他介紹,整個旅游項目按5A級景區規劃建設,總投入高達2.8億元。所有樓房建成后,什進村所有農戶將住進新房。在村民的新樓房附近,還將建設鄉村客棧,村里以土地入股,村民參與管理并分成。鄉村旅游開發不僅讓村民住上新房,也讓很多人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村民呂霞一家,自從“大區小鎮新村”項目開發之后,不僅拿到了青苗補償款,還有一套新樓房居住。更讓她高興的是,去年什進村開發公司成立后,她成了該公司的第一批員工,丈夫和公公也分別在保安部和園林部工作,全家人收入穩定了,不在東奔西跑。
海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會王會長表示:“農民以土地入股搞旅游開發,公司利益與農民利益融為一體。公司按照協議將鄉村改造成規范的、統一協調管理的、功能齊全的旅游度假式新村,農民按照公司統一標準經營度假別墅,為游客提供吃、住、游等全方位服務,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還解決了不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村民以土地或房屋入股分享收益,實際上成為景區的經營者之一。農民與公司榮辱與共,互利互惠,其樂無窮!
旅游試點造福農村
這些年,海南省有序推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09年,國土資源部批準三亞市作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今年4月,國土資源部再次明確要求在海口、三亞、陵水等市縣開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海南省進一步將保亭也納入試點。海南省擬在海口著重探索集體土地交易平臺建設與宅基地管理;在三亞、保亭著重探索農村集體土地參與旅游開發;在陵水著重探索旅游景區周邊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和利用,分類穩步推進改革試點工作,效果顯著。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步海南省將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自主進行旅游項目開發試點,擬在全省選擇10多個試點村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原則,通過轉讓、租賃、聯營合作等方式積極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觀光旅游、生態農業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項目,盤活農村閑置土地,為農民造福,為社會謀利。
☆☆☆☆每日精彩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