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核心價值是呵護生命
安全是綠色建筑的首要條件。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傷痛依然刻骨銘心,“3·11”日本的強震又一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汶川地震致使許多建筑倒塌,而采用鋼結構技術建造的綿陽九州體育館不僅安然無恙,而且還成為抗震救災的指揮中心,老百姓的避難場所。“3·11”日本強震,對除核電站之外的建筑質量批評與疑問十分罕見,大量房屋毀壞和人員傷亡系更具破壞力的海嘯所致,相反,對日本普通建筑防災抗災充滿人性化和對生命呵護安全設計的介紹,令人難忘。
日本對建筑物抗震減災的重視和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高度重視建筑物的防震研究與抗震設計,每一次大地震災害發生后都會對造成建筑物傷害的案例進行專題研究,并提出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持續不斷地改進建筑的結構體系和防震抗震技術,其研究成果能夠迅速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通過修訂法規、補充條款,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來進行推廣和運用。是日本建筑抵御災害能力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本教材,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畫面就是敲響著的一聲聲警鐘。在人類的共同災難面前,我們沒有理由不借鑒、不警醒、不反思。我們到底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建筑結構體系?
鋼結構建筑實現藏富于民
我國的鋼產量已占到了全世界鋼產量的45.5%,連續15年世界第一,因此,我國的建筑技術政策也從“限制用鋼、節約用鋼”過渡到“合理用鋼和鼓勵用鋼”的新時期。
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優質的鐵礦石資源相對缺乏,只能從巴西或澳洲高價進口。作為現代化工業的“糧食”——鋼鐵,必將成為制約我國大踏步地向現代化邁進的一個“瓶頸”。當前大量建設的鋼結構建筑更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優質資源。所以說,要充分利用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好時機,大量購進優質的鐵礦石,并把它冶煉成鋼鐵,這樣不僅可以部分減輕貿易摩擦等各種經濟問題的壓力,有些甚至是政治壓力。同時將鋼結構建筑與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和保障性住房相結合,可以解決由于鋼鐵產能過剩而帶來的就業壓力等民生問題,還可以將泡沫過度的房地產資金回流到現代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里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國家長遠的戰略儲備產業,可以藏富于民,可以造福子孫萬代,其意義更為重大。(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委員會副主任 浙江漢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方鴻強)
每日精彩推薦 | ||
|
||
|
廣田新農村工程 |
許家印座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