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方面,主營機車車輛制造的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國內市場長期需求確定,海外市場突破成為未來的增長亮點。不過相比配件制造的軸研科技(002046,收盤價7.93元)等,其整體毛利率的提升空間相對有限;至于軌道交通智能化和電氣電器系統上市公司,如鼎漢技術(300011,收盤價10.32元)、許繼電氣 (000400,前收盤價17.12元)、特銳德(300001,收盤價10.27元)、世紀瑞爾 (300150,收盤價13.45元)等,在整個產業鏈中,毛利率水平應該算是最高的,未來成長性也可期。
廣發證券研究員認為,總的來說,新材料在建設施工和裝備制造中運用,智能化和電氣電力系統具備技術含量高、進入門檻高和投資需求大、利潤空間大的特點,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關注國產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一系列相關行業個股中,還有另外一個思考的角度,即國產化。
日信證券研究員就認為,城軌裝備的國產化率是制約城軌建設的重要因素。而從1999年開始,為降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提高設備技術水平,促進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國家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的目標、方針、政策以及組織和管理辦法。
1999年和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實施意見》和《關于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提出要確保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和機電設備平均國產化率不低于70%。
但實際上,截至目前,在城軌交通車輛與機電設備十大系統中,信號系統國產化率只有50%~60%,自動售檢票系統的國產化率為60%~70%。如深圳地鐵1號線信號系統國產化率為53.91%,通信系統國產化率為54.6%,屏蔽門為54.4%,防災報警系統(FAS)為66%,車輛段設備為72.9%。廣州地鐵2號線車輛國產化率為61.83%,自動售檢票為62.5%,屏蔽門為77.2%。
由于上述設備系統國產化率偏低,直接影響設備綜合國產化率只能徘徊在70%左右。而國產化率偏低,也正是相關裝備成本始終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因此,與美國西屋制動公司合作,致力打破地鐵車輛制動系統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的中國南車,尤其值得關注。
重點公司
鐵軌細分市場龍頭值得關注
說到個股,如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中鐵鐵建等大塊頭,早已被市場熟知,在此不再贅述。《每日經濟新聞》專門精選了一些體型相對較小的相關個股,這些鮮有提及的公司,看看潛力到底幾何。
時代新材:國內鐵路減震細分行業龍頭
時代新材是中國最大的專門從事軌道交通線路,以及車輛減震抗噪彈性元件研發和生產的企業,主營產品減震降噪彈性元件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其中機車市場、客車市場、貨車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0%~90%、40%~50%、10%~20%。
該公司開發的,與高速鐵路線路有關的配件產品包括伸縮縫、防水涂料、鐵路扣件、軌道減震器、CA砂漿機橋梁支座等6類,是國內CA砂漿、高鐵道岔彈性鐵墊板、風機減震器的唯一供應商。值得一提的是,鐵路車輛、動車組、地鐵城軌車輛都需要減震降噪元件。
時代新材作為南車控股下的新材料公司,受益將較為顯著。
中國汽研:與北車長客合作是亮點
中國汽研(601965,收盤價6.65元)的前身是重慶重型汽車研究所,是國家一類科研院所。此前,該公司主要產品為單軌交通關鍵零部件,給北車長春軌道客車公司供貨。單軌交通目前僅在重慶有兩條線采用,雖然確定性需求尚有4.9億元,重慶及外省潛在需求則達9.7億元。
預計公司單軌訂單至少可確認至2014年,不過,將在手訂單交付后,該公司軌道交通零部件業務可能面臨下滑的尷尬。為此,中國汽研在城市軌道交通零部件方面發力,先后開發了70%低地板齒輪箱、地鐵B型車齒輪箱、250KM,300KM高鐵齒輪箱等其他軌道產品關鍵零部件,以期為北車長春軌道客車公司供貨,但目前尚未有大批量訂單。
而近日的公告顯示,該公司與長春軌道客車公司簽署協議,開發城際動車轉向架齒輪箱及聯軸器,將產品線進一步拓展,并切入城際動車領域,在軌道交通重要零部件領域完善布局。
由此可見,該公司與北車合作關系良好,相關業務拓展值得期待。
永貴電器:連接器排頭兵
永貴電器 (300351,收盤價24.53元)專業從事軌道交通連接器產品的研發及生產銷售,產品大批量供應給全國軌道交通車輛生產企業以及各大鐵路局。大量應用于鐵路機車、鐵路客車、動車組、城軌車輛等軌道交通車輛上,與時代新材的產品同樣,受眾面廣。
2010年,該公司連接器市場占有率達到19%,為國內第一。從格局來看,2010年我國38%以上的軌道交通連接器仍然從國外企業采購,其中動車組連接器外企占比甚至高達65.9%。由于該領域技術壁壘高,光認證就需要2~3年,所以永貴電器自然成了該領域國產化的首選。
該公司客戶資源有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及其下屬公司,同時還是鐵道部的定點生產企業。產業的復蘇對該公司來說,光是攫取屬于自己的那份蛋糕,已經大有嚼頭,更不用說該公司還有新能源(電動汽車和風機)、軍工、通訊連接器等產業布局,未來表現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