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起,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了三十年來首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檢查。按照進度,檢查于當年7月即宣告結束。但結果未對外公布。
這注定是一份不容樂觀的結果。參與檢查的趙中樞曾透露,在全國11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有13個名城已無歷史文化街區,還有18個名城只剩一個歷史文化街區。按照規定,有兩個以上歷史文化街區的才能申報歷史文化名城。
阮儀三則稱,沒有了歷史街區的名城可達二十多個,此外還有一半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不合格的。
趙中樞說,歷史文化街區消失的原因,有的是在1982年國家劃定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尚未劃定歷史文化街區,但更多是劃定之后卻人為拆毀。
2009年4月,南京市“危舊房改造計劃”將歷史街區列入改造范圍,安品街、南捕廳等一大批老街區被拆除殆盡。“大同的善化寺和上下華嚴寺周邊,原來是一片歷史街區,現在也全部建成仿古建筑了。”阮儀三說。
此外,1949年以后產生的歷史街區幾成空白。據趙中樞觀察,目前中國還能找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遺留下來的人民公社舊址,僅余河南、四川等地的兩三處。
事實上,依照檢查通知規定,對已不具備條件的名城,由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向國務院建議列入瀕危名單或者撤銷稱號。但是,“專家們有個擔憂,摘掉一些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他們就索性不要了,要他干什么?很麻煩的。”阮儀三說。
一筆旅游、地產經濟賬
“古城重建的動機很少是為了文物保護,大部分是為了搞旅游、搞地產開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說。
在2009年聊城古城保護與改造動員大會上,聊城市一位領導公開感慨,原汁原味的“天下第二樓”光岳樓、傅斯年紀念館知者寥寥。“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們的文化旅游業發展不夠。”因此,古城的改造開發被寄望成“旅游業發展的龍頭,帶動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
事實上,諸多重建的古城并不隱諱打著“旅游”字樣的別名,如堯帝古城又稱金湖印象旅游城,銀川西夏古城亦稱西夏商業文化旅游博覽園。
據阮儀三觀察,當下這股古城重建的風潮正是肇始于麗江、平遙、烏鎮等古城古鎮旅游業興起之后。“人家能夠搞好,我們也一樣能夠搞好,完全能夠實現后來居上。”上述聊城市領導如是說。
地方政府已然運籌帷幄。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顯示,恢復建設歷史文化景點投資約為1.78億元,建成后,年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可收入1億元左右。而大同市更是曾公開期許,未來旅游人數將達到每年300萬人,以100元門票算,一年即是3億元,這還不包括餐飲購物等。
僅僅旅游開發的目的并不足以解釋全部。趙中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僅僅為了旅游或保護古城,完全可以通過麗江、平遙那樣的新舊分離模式,抑或當下在北京等地推行的旨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微循環漸進式的整修,但這樣的方案卻被聊城等地棄之不理。
“拆了老房建新房,有GDP和房地產收入,修老房子,費錢、又沒有收入。”阮儀三如是解釋地方政府推倒重來的動力。
兩院院士吳良鏞曾指出,大拆大建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種最經濟的做法。“老城中心地價高,拆遷花費的成本高,但是經濟回報會更高。”趙中樞說。
聊城市政府的公開效益預測稱,古城內棚戶區改造項目投資約為16.87億元,可建民居約48萬平方米,預計銷售收入約28.8億元,其利潤之豐厚自不待言。
如此,不是在新區大筆一揮,而是在古城的“螺螄殼里做道場”成為重建古城最劃算的選擇。
然而,所有的算盤都能盡如人意嗎?
在當下轟轟烈烈的古城重建風中,山東棗莊的臺兒莊古城是為數不多的已然開門迎客的一個。公開資料顯示,自2010年開城以來,該古城共接待了400多萬人次游客,從2009-2011年,古城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3.9%。
更多正在加速度前進的古城項目尚未及接受考驗。“是假文物沒關系,但要考慮業態。業態規劃成功,古城會響亮轉身;只是物質城墻,可能大量的錢投進去以后收不回來,留給下屆政府,最后真正承擔的還是老百姓。”并不反對再造的吳必虎說,“政府立項,老百姓埋單,直到一代代把債還清。”
夜幕降臨,一平方公里的聊城古城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燈光。而政府的官方話語堅信,“一座古城如鳳凰一般徐徐除去老舊的軀體,正向新生闊步前進。”
今日精彩資訊推薦 | |
建筑大師邁耶的私人世界 “翻舊”周末別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