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長沙市住建委相繼出臺《長沙市綠色施工導則》、《長沙市全面推行建設工程綠色施工實施方案》,全市綠色施工的標準體系逐漸完善,為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提供了重要的行動指南。通過綠色施工項目的試點示范,全市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綠色施工管理經驗,涌現出華遠金外灘、綠地中央廣場、麓谷鈺園、極目楚天、福元路湘江大橋等一批綠色施工典型項目,建設工地的外部形象和內部管理都有了明顯改善,施工揚塵、帶泥上路、施工擾民等行為均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建設工程在推行綠色施工方面成效顯著,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措施得到落實,既直接為工程建設節約了成本,同時又促進了工程項目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今年以來,全市共有78個項目被評為“長沙市建筑工程綠色施工工地”,141個工地被評為省級“安全標準化工地”,10個項目被評為全國3A標準示范工地,全市工程建設質量穩步提升。
綠色地鐵
打造全國節能降耗樣板工程
亮點回眸
地鐵施工每天要產生大量的渣土,通過科學的綜合利用,這些廢渣土將變成建房子的新型墻材。今年9月15日,長沙市首家軌道工程渣土綜合利用示范企業正式掛牌,標志著長沙實現渣土綜合利用工業化,具備了年消納渣土10萬立方米的能力。到明年年底,長沙有望實現50萬立方米地鐵渣土的年綜合利用能力。
綠色實踐
“地鐵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保護有著巨大的優勢,長沙需要大運量、低能耗、高環保、安全正點的出行方式,地鐵應運而生。”陳魯青介紹,長沙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了“綠色地鐵”的建設理念,通過優化設計、節能設備、節能技術等綜合措施,實現長沙市軌道交通系統的能耗比全國現有軌道交通系統的平均能耗降低20%的目標,建設全國首個“綠色地鐵”樣板工程。
對地鐵渣土進行循環利用是長沙建設“綠色地鐵”的有益探索。數據顯示,以正在建設的地鐵1號線、2號線為例,兩條地鐵線的總渣土量共達628萬立方米。如果采取傳統的堆放處理方式,按照平均堆高2米計算,這兩條線的渣土需要約4500畝土地進行堆放。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更加科學環保的渣土處理方式。結合“綠色地鐵”的建設理念,長沙從2009年開始軌道工程渣土綜合利用項目的專題研究。“通過分析地鐵渣土的性能、小型模擬試驗和權威檢測,確定利用地鐵廢渣土為主要原料制作燒結制品是可行的。”據市建筑節能與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試點,長沙已經摸索出一條可以推廣的有效途徑,通過5道工序、大約3天的時間,地鐵渣土就可變成新型墻材。“利用地鐵渣土制磚,既解決了自然堆放渣土可能產生的污染環境、土地浪費等問題,也有利于推廣高品質的新型墻材,推動綠色建設。”
“綠色地鐵的建設要考慮未來的經營、管理,達到人性化的目標,充分體現便利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服務。”據陳魯青介紹,長沙委托專業單位編制了全國首個綠色軌道交通評價體系和綠色車站設計導則,其中綠色軌道交通評價體系是涉及軌道交通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全過程,涵蓋列車、自控、線路、交通站點等一整套的評價體系;綠色車站設計導則則用于規范、指導長沙地鐵綠色車站設計,統籌考慮車站全壽命周期內,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境質量、交通服務等各方面之間的關系。以2號線典型站點為例,通過綠色優化設計,可實現環控系統節能28%,照明系統節能37%,機電設備節能10%。
在高標準地打造“綠色地鐵”的同時,長沙還在全面推進綠色市政建設,如綠色道路、城市中水利用系統、清潔能源利用系統等,并在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推廣采用適宜的綠色技術,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化。
綠色建筑
9項目獲國家綠色建筑設計標識
亮點回眸
2010年10月29日,以“綠色建筑,圓夢好房”為主題的長沙第30屆房地產交易展示會盛大開幕,此次房交會以綠色建筑為核心,展示了星城眾多高品質時尚住宅區,精裝修大盤,綠色建筑、低碳房項目,讓市民近距離感受以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為核心理念的生活方式。
在今年5月舉行的長沙第33屆房地產交易展示會上,綠色建筑主題展再次成為亮點,主題展從政策、技術、產業等多個層面來全面、系統、立體地展示長沙市近年來在綠色建筑建設和推廣方面的成果,宣傳長沙市綠色建筑試點項目的新環保開發理念、新節能技術和新材料運用,促進綠色建筑試點項目的市場推廣,全面提升綠色建筑在市民心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綠色實踐
綠色建筑,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據專家介紹,較普通建筑而言,綠色建筑初期建造增量成本約為每平方米100元至400元,但從全壽命周期成本核算來看,綠色建筑建成后的運行成本大大下降,使用舒適度和環境也更為優質。
通過300多個深入地下80米的地源熱泵井,1年可節約空調用電近200萬度;空氣監測系統可以在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超標時,自動調控通風設備……在長沙,各種先進綠色節能技術正在各類綠色建筑中推廣使用。
近年來,長沙市住建委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建立了綠色建筑試點示范項目庫,編制了《長沙市建筑綠色化實施方案》。目前,已有保利·麓谷林語等29個綠色建筑進入該項目庫,建筑面積達到550多萬平方米。其中,長沙萬達廣場住宅等9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長沙綠地中央廣場幼兒園等2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標識,均為省內首次獲得,標志著長沙市在綠色建筑推廣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實質性進展。與此同時,長沙市于2010年成功獲批“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市住建委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到目前為止,全市落實已建、正在建設和準備實施的可再生能源示范項目共計78個,建筑應用面積326.95萬平方米。
此外,長沙全面推進建筑節能與墻材革新工作。目前,全市新建民用建筑設計、施工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率均為100%,至2011年底,全市累計完成節能建筑竣工面積7144萬平方米。2011年,長沙市新型墻材(不包含粘土空心制品)產量達22.05億塊標磚,新型墻材應用比例達81.9%,實現節土3600畝,節能13.67萬噸標準煤,利廢155.93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420噸,減排二氧化碳31.44萬噸。本月2日,來自上海、重慶、南京等9座城市的專家齊聚長沙,圍繞夏熱冬冷地區適宜的綠色建筑技術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探討。會上,長沙創新研發的自保溫配筋砌體建筑技術,因施工速度快、保溫與建筑同壽命、可降低建筑成本等優勢,受到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綠色新區
梅溪湖新城碳排放看齊北歐
亮點回眸
1000多萬平方米的建筑全部為綠色建筑,地鐵站周邊500米構建便捷舒適的步行交通系統……今年3月底,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梅溪湖新城低碳生態規劃驚艷亮相,國內外專家學者就其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亮點展開專題研討。據金茂投資(長沙)有限公司綠色低碳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梅溪湖新城建成后人均碳排放水平將控制在4.3噸/年,達到北歐國家碳排放水平。
綠色實踐
梅溪湖新城位于大河西先導區的核心區內,地處岳麓山下、梅溪湖畔,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優勢,其總體定位是打造國家級的綠色生態示范新區,華中地區兩型社會的新城典范,湖南省和長株潭最具國際化水平、科技創新、以人為本、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新城。
根據規劃,梅溪湖新城內將實現綠色建筑百分百、綠色施工百分百、建筑智能化普及百分百。低碳出行是梅溪湖新城的一大亮點,未來,步行將是新城內的主要出行方式。按照新城生態規劃指標體系,區域內將構筑地鐵、地面公交、片區輕軌、沿湖公交行走帶四大系統,這四大系統將相互聯系,確保居民步行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超過10分鐘,便可滿足購物、醫療、通訊等基本需求。
據悉,長沙將著力打造梅溪湖核心片區、黎托核心片區等綠色示范城區,在綠色新區中全面推廣綠色規劃、綠色市政和綠色建筑,從單體綠色建筑向區域化綠色建筑推動,構建綠色新城空間、打造綠色社區、壯大綠色產業、發展綠色交通、推廣綠色建筑、建設綠色生態系統,走可持續的城市建設之路。目前,這兩個新區已制定了新區建設的實施方案,梅溪湖核心片區建設的各項指標體系已通過專家評審,已經申報國家綠色生態城區和低碳生態城(鎮),區域內綠色建筑覆蓋率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