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通湘江、地鐵穿城、湘江長沙綜合樞紐蓄水通航……過去五年,是長沙城市建設力度最大、標準最高、亮點最多、效果最好的五年,一項項重大工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整體功能明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在大思路謀劃、大手筆投入的城市建設進程中,長沙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從構建標準體系入手,加快城市建設模式的綠色轉型,積極探索城市建設中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負荷的途徑,綠色地鐵、綠色施工、綠色建筑、綠色片區……綠色城建理念和低碳發展模式,正在將長沙塑造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宜居城市、幸福家園。
綠色標準
20項兩型課題系國內首次提出
亮點回眸
2011年3月23日,《長沙市“兩型社會”城鄉建設體系研究》通過專家評審。長沙在全國率先啟動兩型社會城鄉建設體系研究,該體系研究包括政策、指標、標準、技術四大類28個課題,涉及綠色建筑、綠色交通、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熱環境、噪音防控等內容,其中20項課題為國內首次提出。
綠色實踐
5年來,敢為人先的長沙人在全國率先開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社會建設試點。為了建設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兩型城市,構建一個“用得上行得通”的標準體系,長沙市住建委從2008年開始啟動了以綠色建設為核心的《長沙市“兩型社會”城鄉建設體系》大型課題研究,包括指標體系研究、政策研究、標準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共四個大項,形成規劃設計、審批管理、技術應用、建設施工、建筑用材等全方位的綠色建設支撐體系,受到了國家住建部的高度肯定并列入科技示范項目。該體系共完成28項支撐性子課題研究,其中20項課題為國內首次提出,填補了兩型社會諸多領域的空白,23項課題成果可直接輸出為政府政策或技術標準,5項課題成果可間接輸出為政府政策或技術指南。目前,長沙已發布試行綠色道路、生態堤岸、綠色公園設計和生態濕地保護技術等地方技術導則,為探索出一條綠色城市建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標準建設體系的指引下,大河西先導區實現了拉開道路框架、形成承載功能、展現新區雛形的目標,共建設重點工程800多個,新建城市道路百余條300多公里,完善了高度緊湊的“六縱八橫”新城道路網絡,濱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岳麓山大學城等片區開發大力推進。住建部在2010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檢查中評價:“長沙市作為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配套改革試驗區,在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方面的重要實踐,對引導全國城市建設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色村鎮
“四大工程”建設生態新農村
亮點回眸
鄉間小路安上了太陽能路燈、農舍村居精致整潔、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去年4月,長沙市住建委組織全市各鄉鎮的負責人集中觀摩學習金井鎮、開慧鎮等小城鎮建設新面貌,行走在廣袤鄉間,一幅幅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畫卷徐徐鋪開。
綠色實踐
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作為推動又好又快、率先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水平推進。長沙市住建委針對農村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快以農村公路通達、電力擴容、安全用水、環境整治為重點的“四大工程”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市域供水、供電、供氣以及通訊、信息網絡一體化,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建設生態新農村。2011年,全市完成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2.7億元,鄉鎮垃圾壓縮處理中轉站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基礎設施對城鎮人口及經濟社會活動的容量大幅提高。
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帶動了產業發展,加強了生態保護。據統計,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7000多家,成為了工業經濟中表現最活躍的板塊之一。金井茶、望城魚、大圍山小水果等地域品牌效應逐步顯現。集生態、旅游、觀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持續發展,全市農家樂數量達到約2000家。產業發展為小城鎮持續發展增強了后勁和實力,成為創業富民的重要載體。
綠色施工
最大限度實現“四節一環保”
亮點回眸
渣土運輸車輛加蓋嚴控揚塵污染、高空作業設置環保廁所、施工現場普通照明采用節能燈具……這是長沙工地的綠色新形象。今年10月22日,全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和綠色施工現場觀摩會在順天國際金融中心項目現場召開。作為長沙推進建設工程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和綠色施工的優秀代表,該項目對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和處置評估,將綠色管理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創造環保生態的施工環境,讓工地充滿“綠”意。
綠色實踐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確保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并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綠色施工作為建筑全壽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實現建筑領域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的關鍵環節。”市住建委黨委書記、主任陳魯青介紹,長沙通過細化標準、樣板引路、監督考核、政策激勵、教育培訓五項措施,持續推動綠色施工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