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了16個海外投資項目,創今年以來新高。其中以能源類項目居多,基建類項目只有1個。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次集中批復的項目意味著中國海外能源擴張有望進一步提速,但是建筑業海外投資目前并不是最好時機。
建筑業海外擴張或遇瓶頸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的16個海外投資項目中,能源項目占7個,而基礎建設項目只有1個。
近年來,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值達4247.8億美元,是2002年存量299億美元的14.2倍,全球排名第13位。而在“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均超過了30%,最高一年曾經達到40%多。
不過,2011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歐美國家經濟疲軟的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下降,2011年同比僅增長了1.8%。建筑業海外投資是否受此影響,專家們表示,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同時,風險和問題也頻頻出現。建筑企業在海外的日子看起來似乎并不好過。
日前,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因涉嫌欺詐和賄賂而在一定時期內被禁止承接世界銀行資助項目的企業黑名單,在名單中,中國企業共有12家,其中建筑企業占一半之多。
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表示,在一些法律規范的國家,對企業的監管很嚴厲,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國內并不適合。
海外投資問題多
在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看來,目前,我國建筑業海外投資遭遇困境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建筑企業自身、市場和所在國家宏觀環境等原因。
他表示,有些建筑企業在承接工程時并不了解國外的法律規范,將一些違反規定的運作經驗帶到國外,試圖利用僥幸的手段獲取高利潤。此外,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準入門檻低,加上發展中國家的建筑企業激烈競爭,市場結構呈現高度分散競爭格局,容易出現競爭過度現象。在國際市場上,由于監管成本高昂,如若對建筑企業監管不嚴,也會助長企業的投機取巧。
劉志彪認為,目前建筑企業走向海外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對當地環境了解不足。中國承擔的世界銀行貸款建設項目,大都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在非洲的項目居多。這些國家的政治不穩定、社會風險大、經濟發展水平低,在此環境下,有的建筑企業不能做到自我約束,會試圖通過低成本去獲取利潤。
據了解,中國企業在海外形象的“軟實力”也日益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今年5月,商務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發改委、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等6個部門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下發了《中國境外企業文化建設若干意見》。這是我國發布的第一份對境外企業文化建設作出要求的工作指導文件。
羅天昊認為,中國建筑企業重建信任,不僅需要提高企業的軟實力,還需要選擇有信譽的國家進行投資,選擇法律體系完善、政治穩定、商業環境好的國家進行投資,這樣可以有效規避風險。
建筑企業國際化應降溫
魯班軟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寶明表示,目前,中國很多建筑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能力、人才準備都不具備承接海外工程的實力。建筑企業近期不宜提倡“走出去”,中國建筑企業國際化應降溫。
他認為,當前很多“走出去”的中國建筑企業,不是業務發展的需要,而是普遍存在機會主義的想法,很多建筑企業在國內競爭力顯著提高后,就試圖到國際市場上找機會,這是不明智的。
楊寶明指出,目前,國內的工程量巨大,人才跟不上工程規模的增長。首先要保證工程的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建筑企業要國際化,重要的是把國內的項目建設好,打開國內市場。他表示,建筑業海外投資條件并不成熟,除了專門在國外搞工程的外經企業,其他建筑企業應找準方向,將重點轉向國內市場。
羅天昊認為,中國建筑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遭遇了管理和經營上的一系列挑戰。中國本土公司大都在國內享有品牌、成本、分銷渠道、高性價比以及對本土市場的熟悉與了解等競爭優勢。
然而,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這些優勢大多被削弱,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挑戰將變得更難克服,尤其是在建立國際化品牌、管理當地員工、融資及同當地政府打交道方面。羅天昊指出,在這些外在條件并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國建筑企業應該慎重地進行海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