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冷靜看待家具建材賣場“明碼實價”的真實性。多做功課多看產品質量,理性對待各類促銷活動、口號標語,貨比三家才是最實在的。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房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和賣場租金成本的高壓下,上海家居賣場的產品價格普遍產生虛高,標價會高到成本價的六七倍甚至近十倍。而一直以來,家具建材市場價格虛高其實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標價與成交價不符、套餐價格存貓膩等問題,讓不少消費者頭疼不已。
價格水分由來久
實際上,家居業的價格虛高存在于許多方面。各種材料和做工好壞的差異和以次充好是一方面,有時候單單是因為被冠以了知名品牌(特別是進口品牌)、優秀設計師,就將價格抬得很高,然而又會遇到“標價三萬元的沙發,砍價砍到一萬多元也賣”的虛高情況。而品牌的知名度、是純進口還是國內代工、是否知名設計師等等,也都是商家的一面之辭,消費者很難去證實和分辨。而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一般幾年十幾年才買一次家具,對于家居業往往知之甚少,信息的不對等使得價格水分的空間就很大。
業內人士分析,從制造商、品牌商、各級代理商再到商場,層層代理層層抽取利潤,再加上各個專賣店、商場的進貨渠道、經營策略、營銷策略都有所不同,這些都導致了較大的價格差異,價格虛高的問題自然也就“頑疾難治”了。
明碼實價有難度
今年3月份,繼國家發改委發出明碼實價的通知后,北京某家居市場就開始推行“明碼實價”,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打擊存在已久的價格虛高、返券促銷、隨意定價的三大行業陋習。此后,全國各地的也陸續有打出類似口號標語的情況。不過,北京、重慶等地的調查顯示,要真的做到明碼實價,還有不小的難度。
對于本就該做到的“明碼實價”,如今的實價是不是真的“實”了?不少人對此提出了質疑。這個實價的標準是否統一?如何驗證?往往不接受議價的“實價”效果和落實也只有商家清楚。另一邊,眾多商家也表示,“明碼實價”的執行雖然對于業界是件利好的事情,但如果真要付諸于實踐,操作起來難度不小。一些實行明碼實價的賣場,砍掉價格虛高的部分,不接受消費者議價,但沒有堅持多長時間,活動在經銷商和消費者的質疑聲中就遺憾收場了。
再比如,原本50000元的沙發可以砍價到10000元,現在明碼實價15000不接受議價,消費者是虧了還是賺了?而不同區域的價格戰又開始依靠各類促銷活動、贈送禮品來拼差異,眼花繚亂的促銷中又有多少噱頭?
冷靜分辨價高低
實際上,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明碼實價還是要從規范市場的角度出發,制訂可操作性的法規、暢通消費者投訴的渠道、加大對虛價的懲罰力度。這樣長此以往,“議價習慣才會慢慢改變”。另一方面,也應該增加購物渠道,讓消費者貨比三家更容易,競爭一旦激烈,價格也會慢慢趨于合理。
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要冷靜看待“明碼實價”的真實性。一是要貨比三家,多打聽相似商品的價格,同一商場也可以挑選一些位置較差的鋪位來與位置較好的鋪位進行比較。二是要擺正消費心理,認識到“一分價錢一分貨”,對于不同材料、品牌、做工的家具應先有所了解和認識,多做功課多看質量,再帶著問題去與商家“博弈”。三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促銷活動,都要細細盤算,對于實際的支出和獲得有較為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