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士透露,外地砍價公司來榕淘金,活動一結束就結算、收錢、走人。“產品的資質不查、消費者的售后不管,反正拍拍屁股走了,商家、消費者想找個協調、負責的人都找不到。”該知情人士還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在以往的砍價會上都出現過,杭州某團購網在一次砍價會上推薦的某地板品牌,強化地板最低只要50元/平方米,每場活動能接到上百個訂單,但事后卻爆出了該地板檢驗報告涉嫌作假、甲醛釋放量未達標的丑聞;在南京,某油漆品牌參加砍價會后,收了業主定金卻不發貨,最后代理商直接消失。
出了問題,消費者找誰?外地砍價公司找不到,建材商家不認賬,扯皮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
主辦方資質要認清 砍價公司往往沒有合法經營資質
砍價師李先生深諳砍價公司操作砍價會的各個環節和細節。李先生告訴記者,砍價公司的入門門檻和成本很低,一個辦公室,甚至不用辦公司,只要幾個工作人員和一個砍價師就可以運作起來了,砍價公司很少有合法的經營資格和審批手續,更不用說審核參加砍價會的商家和品牌了。
李先生提醒消費者在參加各類裝飾材料砍價會時應理性消費,注意以下幾點事項,避免跌入促銷陷阱:一、參加砍價會時,應關注主辦方的具體資質、責任承擔能力,并重點關注商品的質量保證和保修等售后服務條款;二、不要輕信主辦方的承諾,主辦方不是產品的經營者,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三、在參加砍價會前,應進行一段時間的價格、質量、規格、型號的調查,避免購買時出現以次充好的產品,留意商家的降價原因,不要因一時沖動或輕信商家宣傳而購買;四、盡量避免支付大額定金和預付款。在下訂單前應看到實物是否是自己確須購買的商品,否則不要輕易付定金。
現場安保不規范 消費者安全存隱患
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知名熱水器總經理告訴記者,在某場砍價會現場,為了營造氣氛,砍價會主辦方僅開一扇不大的出入口供消費者進出,“現場十分混亂,沒什么秩序,只考慮營造氣氛,沒有考慮萬一發生推擠、踩踏,或發生事故時的疏導。”該品牌總經理告訴記者,現場不大,邀請到場的人數也沒有控制。
據了解,除了消費者的安全問題,早在今年3月,南京一家團購網在舉辦砍價會的當天曝出了網站工作人員與商家大打出手的新聞,并驚動了110和120,究其原因就是不少商家稱這家團購網騙取了他們的費用。很難想象,這樣的砍價活動,主辦方連商家的利益都無法保證,又如何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呢?更不用談現場安保。
5天內無條件退換 為退訂而設下的圈套?
“成交100單,退訂70單左右,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曾舉辦過多次砍價會的知名砍價師爆料,因為砍價會有5天內無條件退換的條例,所以給砍價會的托兒創造了機會。
“是不是托兒,業內人士一眼就能看出來。”該砍價師向記者介紹,成交一單就可以抽取傭金,而且是活動一結束就結算,等結算完,托兒再到商家門店去退訂,傭金到手,不花一分錢。
除了托兒的退訂,真正的消費者退訂的也不少,某地板商家總經理向記者透露,很多消費者在砍價會上因為沖動下訂單,第二天到商場一了解,發現砍價會上的“底價”比門店折扣價還高一些,“這換誰都會退訂吧。”
質量無保證 一些商家甚至拿工程貨以次充好
一邊是砍價師逼著商家在底價的基礎上繼續讓價,另一邊是商家因價格被砍得太低而又哭又鬧,相信參加過砍價會的業主對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但真實的情況卻可能是,買到了低價產品的業主以為撿到了便宜,殊不知原來是被宰了。
另一位操作過砍價會的內部人士陳先生透露,業主看到的“打三折”“砍到五折”其實都是假象,由于參加砍價會的品牌多是雜牌,本身就沒有價格體系,虛報的水分很高,由主辦方和商家隨意定價。更多的情況是,一些商家和砍價師暗地里協商好,折扣里分一次折扣、二次折扣和三次折扣,即使打到三次折扣的價格也并不低,有的甚至比平時的價格還要高。
除了隨意定價外,有的商家甚至拿出工程貨來以次充好。“曾經有一個大品牌的開關面板出現在南京的砍價會上,砍到最后的價格只有2折,吸引了一大批業主下單。”陳先生表示,其實買開關面板不僅要看價格還要看型號,家用版本和工程版本差別很大,差別主要在內部的金屬絲和外部的塑料皮。工程版的比家用版的金屬絲薄了很多,背面的塑料皮是黑色的二次回收料而非白色的原廠材料,業內人士一眼就能看出來,當然能拿到2折。
除了價格外,砍價會還經常出現貨不對板的情況。由于砍價會現場看不到實物,無法確定商品的真實情況,業主往往是在先交訂金后去店面看實物,到最后經常會發現貨不對板的情況,一旦你要求退貨肯定又會遭到種種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