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業競爭的加劇,眾多房企紛紛打出“綠色牌”,“綠色社區”、“節能環保”、“生態社區”等字樣在眾多樓盤的宣傳廣告中,究竟怎樣的樓盤才算是真正的“綠色社區”?記者發現,在這些包裝與宣傳的背后,各房企對生態與綠色的理解定位都不盡相同。
近日,住建部發布了《“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并明確規定,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8億平方米。可以肯定的是,“綠色住宅”、“生態社區”仍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方向。
政策扶持“三道金牌”力推“綠色建筑”
席卷房地產業的“綠色風”絕不是空穴來風,今年以來,國家各部門多次多種形式出臺政策,鼓勵發展“綠色建筑”。
今年3月底,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八屆國際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公開表示,大規模推進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時機已經成熟,需多措并舉推動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發展。
今年4月,住建部與財政部又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文件確定了2012年高星級綠色建筑的財政獎勵標準:二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可獲得財政獎勵45元,三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獎勵80元。
在這兩項鼓勵性政策推出后,強制性的規劃也被提上了日程,《“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首次將綠色建筑等作為約束性條件納入區域總體規劃,要求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執行更高水平的節能標準,新建建筑節能水平達到或接近同等氣候條件發達國家水平。該《規劃》同時對“十二五”節能建筑規劃設定了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期末,建筑節能形成1.16億噸標準煤節能能力,5月底,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再次公開表示,金融機構可對購買綠色住宅的消費者在購房貸款利率上給予適當優惠,而此舉措的目的旨在大規模推進國內綠色住宅消費,壯大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
何為“綠色”大部分“綠色社區”僅為概念營銷
為何今年以來中央對“綠色”建筑屢下政策重手?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步伐仍在加大,節能減排的形勢非常嚴峻,“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累計新建建筑面積將達到40億~50億平方米,城鎮化率每年增幅達0.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城鎮節能建筑僅占23.1%,且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水平低,“節能建筑”的各項標準僅相當于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現有情況繼續建設,容易形成“越建設越浪費”的困局,因此構建一套完善的硬件標準勢在必行。
盡管幾乎所有的地產商在推盤時都會冠上“綠色”、“生態”等理念,但實際上真正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樓盤并不多,在廣州目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建筑,僅有招商金山谷、萬科府前一號等不多的幾家樓盤。而大部分樓盤只是在建設中使用了一些節能材料,所謂的綠色建筑只是概念營銷。
記者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看到,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具體的評價標準又分為三個星級,評價內容共為6大項40小項,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綠色一星需要達到18項,綠色二星需要達到24項,綠色三星則需要達到30項標準。
展望未來“綠色建筑”普及仍有阻力
“盡管多招政策刺激,但地產商還是普遍只將綠色建筑作為營銷概念,實際在開發中貫徹綠色建筑標準的還不多。”地產分析師李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業內人士估測,開發一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的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200多元,但在用地、設計、審批等方面的花費仍舊不菲。因此,由于開發成本的因素,現有的綠色建筑項目中,尤其是商品住宅項目中,多數以中高端市場定位為主,“綠色住宅”目前基本上屬于改善型需求類產品,離錙銖必較的普通剛需購房者還有一定距離。
以廣州少有的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招商金山谷項目為例,社區內有著大量原生態的山谷地貌,保留了很多原生樹木,包括一棵上百年的樹王。社區規劃充分圍繞“山”字做文章,設有山頂公園,通過移植、整修原生植物,還原生態景觀,在招商地產與住建部科技中心今年的合作計劃中,此項目也已被選擇作為《低能耗綠色建筑綜合示范區技術導則》編制的示范項目,但正因為有這些利好因素,售價也要貴一些,與同地域同一時間發布的樓盤雅居樂劍橋郡相比,兩者的單價均在1.5萬元/m2左右,不過,劍橋郡帶豪裝,而金山谷是毛坯,換算下來還是貴一些。
另一方面,盡管國家規定了購買綠色建筑在金融貸款上有一定優惠,但實際上還并沒有形成具體可行的強制執行標準,某國有銀行的個貸業務員就向記者確認,目前購買“綠色建筑”并不是能達成房貸優惠的條款之一,目前房貸優惠,還是僅從誠信度和資產評估的角度考量。有財經專家進一步分析,即使日后形成了完整的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其幅度也是個問題,能否讓優惠的幅度超過綠色建筑成本帶來的漲價幅度,目前來看是很難的,那么消費者在住房體驗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很難主動選擇“綠色建筑”,如果消費者沒有動力買,開發商就沒有動力建,“綠色建筑”要普及起來仍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