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之前,我們每年有3000萬元的外貿銷售額,如今卻降至當時的25%。”康利石材總經理劉民澤近日發出這般感嘆。
根據中國石材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的石材企業約有3萬多家,95%以上是生產規模較小的民營石材企業。只有消失的企業沒有消失的行業,在各方因素的影響下,石材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洗牌時期。在這個非常時期,政府出政策,企業也在積極轉變。
歐美客戶滯后付款
“此前與歐美客戶做生意時從來都是貨到付款,但從去年開始,兩者之間的協議有了一些變化。”業內人士介紹,現在不少國外客戶在簽協議時,總是要注明先付多少款、多久后再付多少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
國際形勢多變,歐債危機也尚未解決,雖說美國市場近來有上揚的表現,但就整體而言,在運輸成本提高、材料成本上漲等多重壓力下,石材外貿市場的疲軟難以避免。“在2008年之前,大多數石材企業的利潤率可接近10%,但現在的利潤率卻只能徘徊在3%左右。”業內人士無奈地說。
“在2008年之前,外貿銷售占公司總業務的比例曾一度超過50%,但是隨著外貿市場的變化,這兩年的外貿銷售占比在逐年下降。”劉民澤說,除了加大國內市場的內銷比例外,在外貿市場上他們也積極通過開拓新興市場來刺激訂單。如今,他們已經先后開發了中東、沙特、俄羅斯等國家的客戶,目前看來情況還不錯。
“并非所有企業的外貿形勢都不好。”業界人士認為,在南安這個全國聞名的石材集散地,不少領軍的石材企業雖然利潤有所縮水,但是銷售總量仍然保持著較好的增長態勢。
荒料石也出現庫存
另一個困擾現有石材企業的難題便是庫存問題。“現在有很多企業廠里堆的荒料石都加工不完。”業內人士說,與其他產業一樣,石材行業也存在著庫存問題,雖說庫存仍在一個可控范圍之內,但是不少企業的庫存量仍較以前有所增長。2011年初,南安不少石材企業積極應對,將沿街石材廠原本緊閉的廠房打開,做起了大板店鋪市場的生意。“每平方米可收取幾十元的租金,這也能很好地降低企業的成本。”水頭一位石材廠的負責人顧先生說。
“自今年以來,受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沿街開大板店鋪的也太多了,租金較往年有所下降。”劉民澤認為,對于南安整個石材行業來說,最大的發展瓶頸應該是土地資源。現在水頭的地價每畝已經高達百萬元,附近的官橋等土地則已“告罄”。石材行業不同于其他產業,由于重量等問題,占地面積較大。
石企評估合同風險
對于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規避合同的風險,避免欠款給企業增加壓力。對此,泉州石材企業已經有所防范。“不少企業都啟動了法務部,保護自己的合同權益。”業內人士說。
“均利石材算是較早建立法務部的石材企業,我們對每份合同都要先進行風險評估,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此舉可有效規避回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