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下鄉”早在2010年就被寫入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這項既有利于保增長,又有利于擴消費,更利于圓農民“安居”夢想的好政策何日能進村入戶?基層群眾對此有何期盼?日前,筆者對宜城市城鄉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
“建材下鄉”可極大拉動農村消費
筆者走訪宜城市劉猴鎮劉猴村,只見一幢幢新式小洋樓拔地而起,房前茂盛的花草流芳滴翠,好一派田園之美的小村莊。村民周乙華說:“這幾年村里蓋新房的越來越多了。”
目前,在宜城農村,到處都有建新房、蓋新居的場景,兩層、三層的小樓房隨處可見。據宜城市建設局調查,農民新建住房從傳統的以滿足居住需要型向現代化和舒服型轉變。2011年,全市有10%的農戶建新房,建新房農戶戶均建房面積275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5%,農村新的建房熱正在形成。
宜城市商務局副局長龔慧民告訴筆者,現在很多農民都有建房的愿望,特別是“80后”、“90后”大都要結婚了。他算了一筆賬,農民建房每戶平均建筑面積220平方米至36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消費的主要建筑材料數量大體為:水泥0.3噸、鋼材0.06噸、平板玻璃0.2平方米、磚200塊、地磚和墻面磚0.4平方米、衛生潔具0.05件。他認為,“建材下鄉”政策落實后,農村市場對建材的需求量將大幅增長,其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超過汽車、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下鄉。
“建材下鄉”的“杠桿效應”值得期待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建材下鄉”喊了幾年,至今只是一個“說法”,一些準備建新房或裝修新房的農民一直在持續打聽、觀望。宜城市孔灣鎮杜崗村村民張元說:“很多農民存一輩子錢,就為蓋一棟漂亮的樓房。如果建材真能像家電一樣下鄉,那可是我們農民最為期盼的。”
去年,受惠于國家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宜城市共有986個貧困戶 (每戶平均得到5000元補貼)翻新了住房,國家以近500萬的補貼,“撬動”了宜城農民近2億元的建房投資。宜城市建設局村鎮科長龔吉玲認為,“建材下鄉”是農村消費新增長點,無論是農村住房改善還是危房改造都需要大量的建材,刺激消費的空間巨大,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建材下鄉不僅能夠消化鋼材、水泥行業過剩的產能,同時還能帶動鋼鐵等產業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同樣可以得到實惠。如果盡快實施"建材下鄉",將進一步加快和擴大新型優質建材和新型整體房屋的推廣應用,加快建材業生產和消費結構的更新、調整與升級。”宜城市經信局副局長凌甲義如是說。
“建材下鄉”還需注意產品質量
基層群眾說,“建材下鄉”要真正惠及民生,還需要做好很多后續的、細致的工作。否則,就可能讓本應得到政策惠顧的百姓與好政策“擦身而過”。
與家電不同,建材品種繁雜,除了水泥、鋼筋、鋁合金等“大件”外,還有種類多樣的室內裝飾材料,大到推拉門窗,小到陶瓷地磚等,品牌紛繁復雜,質量上也存在差異,更難以形成相對統一的價格。對此,宜城市建材協會肖主任建議,應積極而審慎的出臺相關政策,對下鄉產品設定準入門檻。而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則是補貼標準為多少、誰有資格領取、手續是否麻煩等問題。
宜城市流水鎮孔畈村陳洪波的新房是去年開始動工的,他告訴筆者,由于鎮里沒有太大的建材批發市場,他都在個體建材店買,價格比較高。為了節約成本,他多次跑市區、甚至到周邊縣市采購。“如果有建材下鄉政策,肯定會有更多的鄉親蓋新房。但重要的是想辦法穩定價格,不然價格一個勁地往上躥,最終補貼就變成"倒貼"了。”
除了價格,建材產品質量也很關鍵。宜城市板橋店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肖凱軍建議,應對“建材下鄉”采用品牌和經銷商雙重準入制,分品種、分產品補貼,把質量過硬的建材產品推薦給農村居民,防止高污染、低質量的產品下鄉。如果發現“建材下鄉”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對其進行嚴懲并取消其下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