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板企業來說,“多元化”在家居行業早已不是新鮮概念。隨著近兩年地板行業低迷態勢的加劇,企業除了在渠道上求新求變外,在產業鏈上也積極尋求多元化發展,但也有一些地板企業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家居制造業流行起跨界經營
在家居行業,多元化戰略似乎正在成為流行。地板、衛浴、陶瓷等建材企業大多在產品線上都有做多元化的拓展。如大自然地板主營業務從地板轉型升級為櫥柜、衣柜、木門、飾品等多個領域;惠達衛浴把產業鏈從衛浴拓寬到墻地磚、浴室柜、五金龍頭及配件等衛浴配套產品。除此之外,博洛尼、圣象、箭牌、中宇等企業都在積極的進行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這種多元的跨界風潮愈演愈烈,地板跨界壁紙、衛浴跨界櫥柜、櫥柜跨界裝修等,建材行業似乎一直在上演著“多元化誘惑”。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像地板這些建材行業來說,它們具有很多共性,首先都屬于半成品,其次在產業性質、經營模式、銷售渠道等都較為相似,所以這類的企業比較適合走多元化道路,這也是企業多元化發展的主要考量點之一。而在家具行業,雖然“做專做強”的發展理念仍占據著主流,但也有企業正在挑戰多元化路子。
賣場嘗試多元業態組合模式
不止地板制造企業紛紛走向多元化,作為其承載體的家居賣場也正悄然的進行著多元化布局。去年年底,紅星美凱龍朝陽路商場開張,該商場除家具建材外,還混合了其他各類配套業態,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服務五大功能于一體。紅星美凱龍京滬&西南大區總經理王偉曾表示:“我們希望朝陽路商場能成為京東一個新的家居地標,實現一站式體驗消費新模式,首開京城家居業混合業態先河。”
像紅星美凱龍這樣圈地進行多元化業態組合的還有集美家居,集美已經把大賣場業務整合成集家居、商業、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商業體作為京城最大家居企業集團之一,集美的多元化戰略顯然不止這些。從其官網介紹中記者了解到,集美除了涉足建材、賣場、裝飾等泛家居行業外,甚至在廣告、度假村等其他行業也有參與投資。
從市場經營角度考慮,多元化戰略把企業的經營風險分散了,集美的相關負責人坦言:“家居建材行業受上游房地產調控的影響太深了,為了避免殃及到我們的參展商戶,同時使參展商戶有更強的購買力,所以我們在結構上進行了強力的調整,調整之后我們的整體形勢比原來更好了。”
多元化戰略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家居行業逐漸走向成熟之際,地板企業究竟該選擇哪種發展方式,兩種發展方式的利弊關系又如何呢?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分會秘書長劉晨說,其實這兩種模式都是市場經濟下企業經常采取的模式,一個是做面、一個是做線。模式好不好取決于企業的效益,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對號入座”,選擇最優戰略。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多元化發展呢?劉晨說,企業首先要具備一定規模,產能達到一定程度;其次要看現有渠道是否適合多元化產業;再次要充分核算企業多元化的成本、企業的消化能力,若消化不了,就對企業會產生副作用。
同時,有業內專家提醒,并不是任何企業都適合多元化戰略,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情況來決定。
“多元化未必能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如果不能盈利,甚至會加大企業的虧損風險。”劉晨說,多元化憑借品牌的附加值,利用自身品牌效應構建多元產業鏈條,比新創的品牌走一個捷徑,但同時它涉及到人力、材料、設備等成本都比專一化企業要大許多,經營風險也會加大。
有業內人士指出,其實很多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是不得已而為之,分銷模式、市場競爭的激烈、企業家的過分自信都可能讓企業貿然去做多元化。記者了解到,由于一些企業沒有做好充分的規劃,盲目跟風、擴張,導致目前行業內多元化發展延伸出來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同質化傾向。
對地板企業來說,在同質化普遍的情況下,要想在在同行中具有優勢,企業要做好一個多年規劃。這時候要看企業對市場的迎合度是否夠高、品牌的抓緊力是否夠強,此外還要考慮企業能否消化多元化帶來的成本、渠道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