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衛浴行業并不缺乏文化氣質與內涵,也不缺乏培養這種獨特氣質的優質土壤,然而中國陶瓷衛浴文化元素領域并未打出自己的特色牌,或者還打得不夠好。
近年來,文化日益成為新的熱點,不僅在新興的文化產業出現了炙手可熱的電影營銷、動漫營銷,在傳統的產業,如建陶衛浴等也涌現了“文化+科技”等創新的模式。
近日,鄙人有幸參加了在東方印象館舉行的首屆中國(佛山)文化藝術與陶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論壇上,眾專家各抒己見,紛紛為文化與產業的對接出謀劃策,如把中國傳統的書法、山水畫融入建筑陶瓷中,形成讓人津津樂道的藝術瓷板畫;把藝術畫中的人物燒制成陶藝作品,實現了平面立體化、虛幻實體化的過渡;把石灣陶藝技術與陶瓷之外的材料結合,沖破視野的局限等等。
咋看,這樣一把佛山的藝術文化與建陶產業的結合,能量巨大,工業產品能夠借助文化之影響力,短期內迅速提高市場對產品的關注度,長期內不斷升華品牌的品位和內涵,實乃皆大歡喜的一大盛事。
然而問題在于,這些結合只是最基礎地把文化與產品結合的方式,究竟佛山的藝術文化在消費者心中的認同感如何,是否形成了一種歸屬感,到底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到底怎樣才是最重要的。論壇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就特別指出:“文化與產業對接,首先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文化的提高。這種提高包含著很多方面,如展示方式、理論體系等等”。
的確,文化相當于是土壤,產品是種子。只有文化這一土壤肥沃了,營養豐富了,種下的種子生根發芽才能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文化這一“沃土”如何耕耘,潘大師指出,關鍵還是在于人,只有把藝術人才素質全面提升上去,文化的氛圍才能自然地營造與普及。正如汪洋書記提過的:
“文化需要樹大師,有大師自然會提高,提高了自然會形成產業。”文化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心靈共鳴,是一種超越競爭而進入藝術感染的理念,但這種共鳴、理念,必須要建立在文化的提高上,沒有文化的提高,硬邦邦地把文化與產業結合起來,然而卻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觸發他們的感悟,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會造成孤芳自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