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家電補貼獲得國家明確支持后,家具“以舊換新”政策似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盡管商務部明確表態將支持這項工作,北京市也傳言在7月1日起將試點這一政策,但從目前推進情況看,顯然還有許多細節值得推敲,起碼從現在看,家具“以舊換新”已經無法與家電補貼那樣會很快成行。
為什么早就提出的家具“以舊換新”政策沒能像家電補貼那么很快落地?除了家電業過往在這方面有過成功經驗外,關鍵是部品行業缺少很多可以量化的指標和體系,尤其是家具業的零碎經營方式給政策制定和推廣帶來很多困難。
首先是家具業中小企業居多,價格體系混亂,要做到統一的“明碼實價”有一定難度,但一旦把這些政策都集中到幾家大賣場身上,無疑又將形成價格和產品壟斷。這方面,牽涉到整個賣場價格管理體系的調整和變革。更深層次地看,也意味著整個行業必須轉型升級和機制創新。
其次,雖然也有居然之家等賣場的先進模式,但回收難題仍沒完全解決。按一些專業回收公司的經驗,眼下家具的基本材質都由密度板制成,只要一拆散,就失去使用價值。而一般的老家具則根本不值錢。若物流、裝卸、倉儲費用大于老家具的價值,加上回收、分類、拆解等業務的不專業,必然會讓企業背上“吃力不討好”的包袱,而外包給第三方專業回收公司去做,有可能會出現成本加大的問題。這些矛盾對低迷的家具業而言,顯然是只燙手的山芋,甚至會“如履薄冰”。
最后,如何處置舊家具也派生出環保問題,按照專業人士的看法,目前舊家具含有大量污染材料和化學制劑,如果二次加工利用無法解決除污的問題,勢必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目前社會上最缺少專業的舊家具拆解加工處理廠,要全靠賣場去建環保處理體系,無論是時間和財力都將是大問題。
顯然,要想讓家具“以舊換新”政策成真,再讓“企業有份額、消費者有實惠”,除了政府支持外,還需集全行業之智來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比如由多家有實力的大賣場組建大型的環保處理中心,建立聯盟的形式在各大賣場形成電子銷售系統,擴大品牌在消費后端的服務能力等等。這是家具業乃至整個部品業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如何建立家具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問題,一定要有長遠的考慮。當然,我們也切忌將這項政策當作打折和促銷的手段。
此外,行業協會也不能作壁上觀,遲遲不見協調的努力。目前,作為最有希望試點的北京市,當地的行業協會應盡快與商務部門主動溝通,提出可供備選的多個方案,避免大賣場孤軍奮戰,否則這對整個行業都有可能成為“轉折”的政策,將無法順利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