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傳統工藝家具作為中華名族的眾多文化瑰寶之一,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在經歷了對“舶來品”家具的盲目崇拜之后,傳統工藝家具的價值逐漸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鄧雪松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傳統工藝家具在這次“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中被首次納入工藝美術體系而予以展覽,這對于引導業內外人士去認識和重視仿古家具的文化藝術價值可以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不過,雖然價值逐漸被認可,近些年來紅木家具行業也得到迅猛發展,不過,也正是在紅木家具的“復興”中,許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目前很多國家中傳統意義的木匠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動化或者半自動化的木材加工設備,各種木制品越來越趨向于加工的簡單化。
同時,行業內也根本沒有建立對紅木家具行業中名匠大師的藝術價值評價和藝術地位認證體系,沒有相應的官方機構去引導建立傳統家具藝術精品的高規格的宣傳、評價機構和評測體系。
此外,雖然本次傳統工藝家具被正式納入工藝美術體系,其相應的對紅木家具行業中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工作卻沒有得到同步推進。
學術研究滯后 設計能力不足
行業發展不平衡,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紅木家具的藝術地位在國內外的不對等,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紅木家具精品在國際藝術收藏界的價格和地位日益攀升,但在此高昂的價值體系之外,國內對于傳統家具的學術研究卻相對滯后,大眾對它的認識還多停留在家具器物的層面。另一方面則是行業發展規模與藝術設計能力發展的不平衡。由于時代變化,古代社會能參與家具設計制作的文人階層業已消失,而在我們目前的高等藝術教育中,也沒有開設涉及傳統家具設計的專業,這也是造成目前紅木家具行業設計能力嚴重不足和設計人才斷代的原因。
技能培訓、評定體系的缺位
目前紅木家具行業的工人工資普遍較高,耗費人工成本很大,盡管如此,這其中卻沒有技能評定和培訓的體系存在,沒有官方機構對工人的技能進行評定和教育培訓,并宣傳推出其中的一些能工巧匠。
隨著各種名貴紅木的日益稀缺,深入發展紅木家具行業的目標之一就是在于做出更多的家具藝術精品予以傳承,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業內人士的努力,以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走“精品化”的發展路線,也需要政府的重視引導,以完善相應的家具藝術評價體系建設,更需要社會大眾提高傳統家具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和理解,以復興和光大傳統家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