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后,美國商務部宣布立案,這也成為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展開的首個“雙反”調查。
今年3月20日,美國商務部初裁認定中國輸美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補貼行為,幅度為2.9%~4.73%,而反傾銷初裁結果則被延后至5月17日公布。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價值約31億美元。
按照美方的程序,除美國商務部外,貿易糾紛案還需由另一家貿易管理機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裁決。根據目前日程,美國商務部將于2012年10月初作出最終裁定,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于2012年11月19日左右作出終裁。如果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都作出肯定性終裁,即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此類產品將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據悉,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多次發起“雙反”調查和“337調查”,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除個別產業免遭制裁外,幾乎所有受調查的產品都被施以貿易制裁。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環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被征高額稅率
中國光伏業界反應強烈
就此事,中國商務部發布新聞稿稱,日前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有失公正。中方敦促美國商務部在后繼調查中更正錯誤做法,避免作出不公正的裁決。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美國對中國企業征收高額關稅并非從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的角度出發,而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對中國的強項進行打壓。光伏產業在國內發展的難度較大,屬于出口依賴型產業,而中美光伏產品的成本差異不到30%,如果被征收高于30%的稅額,會導致美國市場暫時很難再進入,進而對向美國出口光伏產品的中國企業造成嚴重影響。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此裁決本身就不是市場經濟行為,是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也是極不理智、極其草率的貿易保護行為。
而作為此次應訴“雙反”的重要組織者,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發表了關于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出口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反傾銷初裁的聲明。聲明中表示,“委員會將繼續與美國優秀光伏企業和行業組織積極合作,向美國政府表明立場,反對美國商務部的初裁結果,避免兩國爆發光伏領域的貿易戰。”
保利協鑫的一位分析師則表示,加上此前公布的反補貼稅率,“雙反”稅率累積超過35%,中國光伏制造商的成本優勢將完全喪失,預計未來3個月~6個月內將有大量光伏廠商退出美國市場。
盡管積極應訴,無錫尚德、天合光能等企業還是被分別征收31.22%、31.14%的稅率。對此,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表示:“這個稅率對中國光伏企業不公平,我們感到很失望。”而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則認為:“太高了!完全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