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上午9時許,廣東省博物館報告廳已經座無虛席,第五期筑客網《名師講堂》正在這里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鄭曙旸老師,為到場的設計師帶來了主題為《設計藝術的審美取向》的演講。
主講嘉賓:鄭曙旸教授
環境設計的藝術觀念
在兩個小時的演講時間里,鄭曙旸教授為到場嘉賓全面解讀了環境設計的藝術觀念與生態文明的美學特征。他指出,如今有一個嚴峻的現實,很多人的審美觀變成以多為美、以大為美、以奢為美,設計觀變成外觀漂亮、內質奢華、風格時尚,價值觀變成崇尚金錢、追求物質、過度消費,感官刺激取代了精神家園。這一切的形成,跟歷史的演變、藝術觀念的傳統和近現代的環境發展有很大的關系,社會的動蕩、宗教的信仰等,都對人的審美觀、設計觀、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東方文化觀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而西方文化觀則是以人為中心駕馭自然的發展觀,不同的文化帶來不同的觀念。在東方環境觀的孕育下,建筑、園林、城市等規劃體現了文化藝術內涵所賦予的特質:建筑結合自然環境互為映襯相輔相成,園林以其自然的山水形態體現出深邃的意境。而在西方環境觀的孕育下,建筑、園林、城市等規劃體現了文化藝術內涵所賦予的特質:建筑以其向上伸展的形體張揚著人為的力量,園林以其規整的幾何圖形體現出人的意志。
生態文明的美學特征
生態文明美學特征的發展經歷了這樣一個歷程,從傳統美學到環境美學,從環境美學到環境藝術,從環境藝術到生態文明。在提倡生態主義的今天,對美的感知早已不僅僅停留在外觀形態的層面,而是蔓延到一個更廣大的范疇——環境。通過聚焦于生活中直觀的、活的環境,所有的設計領域向源于對象的美學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環境藝術創作在于從傳統美學觀到環境美學觀的轉換。以能夠調動人的所有感官所營造的人工環境并使其融會于自然,并能夠產生環境體驗的美感,成為環境藝術立足的根本。
環境審美不應該只通過一件單體的實物,而應該是能夠調動起人的視、聽、嗅、觸,包括情感聯想在內的全身心感受的環境體驗場所。環境設計尊重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景觀的完整性,以環境中的建筑為主體,在其內外空間綜合運用藝術方法與工程技術,實施城鄉景觀、風景園林、建筑室內等微觀環境設計。環境設計是立足于環境概念的設計,環境設計的內涵與外延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要求。
IMOLA華中南大區總經理合靂先生
此次《名師講堂》的舉辦,在第五屆筑巢獎頒獎盛典后不到一個月,演講結束后,主持人意大利IMOLA陶瓷華中南大區總經理合靂先生帶領大家回顧了第五屆筑巢獎這一設計界的年度盛典以及2014年9月筑巢之路國際游學的精彩瞬間。鄭曙旸教授代表筑巢獎組委會,為到場的獲得第五屆筑巢獎金獎的8名廣州設計師精英頒發了2015年直達米蘭的邀請函。作為金獎獲得者的代表,廣州銘唐裝飾設計總監梁礎夫分享了自己的獲獎感言。
銘唐設計公司梁礎夫先生
梁礎夫表示,每一次參加筑巢獎都是對設計水平的一次提升,也讓廣州的設計行業得到了進步。此外,他還代表廣州獲邀參加2015年米蘭國際展的8間設計公司,向筑巢獎組委會表示衷心感謝,也向游學活動承辦方意大利IMOLA陶瓷表示感謝,這樣的游學活動,讓國內的設計師有機會走出國門,接受米蘭大學教授的設計教育,與國外設計師們面對面的學習交流,開拓了設計師們思路及眼界。
IMOLA中國區董事吳海剛先生
在活動的尾聲,意大利IMOLA陶瓷集團(中國區)董事吳海剛先生為大家介紹了“筑巢之路國際游學”2015年的計劃,并對清華大學研修班、國際米蘭游學、世博會進行了詳盡的解讀,號召更多的設計師能夠參與其中,去體驗中西方設計文化的碰撞,讓中國設計世界看見。此外,2015年恰逢米蘭世博會的舉辦,意大利IMOLA陶瓷集團計劃組織全國設計精英游世博,并深入歐洲各國參觀學習,開拓設計視野,提升設計水平。
一上午的活動一晃而過,很多到場嘉賓都感覺意猶未盡,大家紛紛表示,意大利IMOLA陶瓷攜手筑客網舉辦的《名師講堂》活動,為設計師開拓了新的設計視野,提供了新的設計想法,幫助更多設計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靜下心來對設計和藝術進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