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起伏中高增長——裝飾企業頑強的生存能力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建筑裝飾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很多的建筑裝飾企業成功改制以后,借助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良好的東風,尤其是房地產的火熱之勢,風正帆懸,潮平海闊,產值以每年30%以上的加速度增長。
經濟的熱度被一場短暫小雨稍許降了點溫。2003年突如其來的SARS風波,雖然時間只有幾個月,卻給很多的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尤其是客流量大的服務業,他們的業務幾乎全部停止。建筑裝飾企業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北京市的家裝行業,幾乎在一夜之間,30萬從事裝修的農民技工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本市。公裝企業為了按工期完成業已簽訂的合同,想了很多的辦法。他們既要保證工程的進度,又要在緊張的氣氛中確保人員不受感染。很多的企業用大巴接送員工上下班,避免了員工在上下班的過程中與外界的接觸。經過企業上下的努力,多數的企業將影響降到了最低。
2004年是中國宏觀調控很嚴厲的一年,房地產是重要的調控對象。控制貸款規模、嚴格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等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針對房地產過熱而產生的。在后來的幾年里,房地產熱與政府調控、房價上漲與購買力不足很神奇地糾纏在一起。但從數據看,這些調控似乎沒有對中國的建筑裝飾業產生影響。
根據2004年初的統計數據,其時建筑裝飾行業企業總數約為35萬家,從業人員1500萬人。其中,從事公共建筑物裝飾裝修的企業已有5萬多家(其中包括4萬家建筑兼營企業),占行業企業數量的15%,從業人員約600萬人,占全行業從業總人數的40%,其中工程設計、施工技術人員70多萬人;從事家庭裝飾的企業近30余萬家,占行業企業總數量的85%,從業人員近900萬人,占全行業從業總人數的60%,其中室內設計人員30萬人,施工技術及管理人員約70萬人。
中國的建筑裝飾企業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2002年的SARS,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大多數企業都平安度過難關,有的企業甚至仍然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作為一個年輕的行業,建筑裝飾行業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它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相對較小。公裝企業中,大部分國有資本已經逐步退出,股份制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家庭裝飾裝修本身就是從民間裝修隊起步,逐漸發育和發展起來,幾乎全部是民營經濟成分。多年以來,中國的建筑裝飾行業已經形成了以中外合資、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企業組織形式,以非公有制為經濟為主體,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格局。
至2004年,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業內知名品牌的裝飾裝修企業脫穎而出,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特別是一些民營建筑裝飾企業,已經具備獨立承包五星級賓館、飯店和大型建筑物裝飾裝修工程的能力。當時,國內建筑裝飾市場份額的占有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9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裝飾市場和100%的家居裝飾市場、8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設計市場由中國企業占領。外資企業所占的15%裝飾設計和5%的裝飾施工主要為大型、高檔建筑工程,特別是外資、合資的裝飾工程。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承接國外裝飾裝修工程,積極開辟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