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投資者、吸金者和教導者
1979年的深圳,除了基建工程的建設者,往來深圳最多的是與深圳一海之隔的香港客商,張朝煊就是其中之一。深圳一開放,敏感的張朝煊馬上抓住機會,和一位黃姓人士合作,做建材生意。從20噸鋼材開始,張朝煊和他的合伙人成為當時深圳做進出口貿易最成功的港商,曾一度占據了深圳進口外墻磚、衛生潔具80%以上的市場份額。
最初的兩個月,張朝煊一大早便從羅湖橋進關,晚上很晚出關回香港。同樣在羅湖橋進關的還有一位港商劉天竹,他是深圳第一塊出租土地的承租者。
土地出租對于剛走出“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來說可謂“大逆不道”,但在百廢待興、資金緊缺的情況下,這似乎又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當時深圳市房地產局一位名叫駱錦星的干部從《列寧全集》中找到了一段列寧引用恩格斯的話:“消滅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滅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雖然是用改變過的形式——轉交社會。”這段話成了護身符,據說當時的深圳干部人人會背。
1980年1月1日,劉天竹和駱錦星達成了出租深圳東湖公園附近的一塊土地的協議,劉天竹在這塊土地上開發了一個叫“東湖麗苑”的樓盤,第一期共有108套新房,僅僅三天時間,這些房子就在圖紙設計中被香港人買空了。接著,他又和深圳市服務公司合作,經營竹園賓館。竹園賓館開業僅3年劉天竹就已獲利1600萬港元。
香港投資者就這樣蜂涌而入深圳,各個投資領域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建筑領域,內地一片空白的裝飾業成為他們投資的首選,1982年底,特區已經有2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竣工使用,到1983年底,又有1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竣工。如此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使得裝飾工程投資在基建投資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建筑裝飾設計和施工公司應運而生并發展迅速,剛剛興建、急待裝修的賓館、旅游飯店、高級商場往往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而裝修這些工程所需的建材自然也由港商們負責進口。
最初進入內地的香港建筑和裝飾公司往往人數很少,少則三五個人,多則十多人,其中主要是設計人員和技術工人,施工隊伍都是在當地臨時雇用的,工程結束后人員解散。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建筑工成為上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吸納的人數最多的工種,其中大部分建筑工人來自廣東下屬各市縣,特別是資源匱乏的山區窮縣。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入到裝飾裝修施工中,他們為香港裝修隊打工,學會后自己拉隊伍、找業務,成為裝飾的新生力量。
現任深圳市裝飾行業協會會長的何文祥,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深圳接觸裝飾,他回憶當時情況時這樣說道:“那時,一個香港設計師的工資每月有一萬多,而深圳人的月薪才幾十元。香港的裝飾公司有資金、有技術,我們沒有辦法和他們相比,只能跟著人家學,為他們打工。跟香港人干了幾個工程后,我們明白了,原來裝飾就是這樣,于是開始自己干。”
在這種狀況下,很多支國內裝飾裝修隊伍拉起來了。最初的業務,很多都遵從叢林法則:近者、強者、能者得食。
1981年深圳在全國第一個推出“工程招投標”方案。首個招標工程是國際商業大廈。其后,越來越多上規模的工程需要進行相對規范的招投標。這就對裝飾隊伍的組織機構有了更高的要求,裝飾企業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