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火爆異常,片中男主人公的頻頻“囧事”讓觀眾笑聲不斷。然而,2012年,中國家居市場發生的一系列“囧事”卻讓我們怎么也笑不起來。關店、倒閉、破產、轉型 ——2012年,家居建材市場“囧”事不斷,“橫禍”頻出。這讓人們不禁感嘆“家居賣場到底怎么了?”存在于房地產調控大環境下的建材家居超市還能走多遠?這條“囧途”該如何突圍?或許我們可以在《泰囧》的故事情節中,一起找尋家居建材超市發展的“正能量”,找到這條“囧途”的通途。
東方家園建材超市總部正在申請破產。據其內部員工介紹,這家曾是本土最大的建材超市走向下坡路的時間起點在2008年,與國內房地產政策變動息息相關。2008...[詳細]
專家指出,家得寶的經營模式并不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目前家居流通業已呈現洗牌態勢,連鎖家居賣場只有像宜家一樣更適應更精準地瞄準和適應中國市場,...[詳細]
百安居中國公司證實,隨著其南京大橋店的近期關門,其在長三角重鎮南京的門店數量,已縮水為目前的1家。[詳細]
囧態一股東不和 管理混亂
兩次轉型失敗 銷售額直線下滑
2005年,東方家園決定轉型升級,從單純賣家居到多元化經營,涵蓋了家居、家裝等多種業態。但轉型的巨大投入卻收效甚微。慘淡的經營報表成為東方家園走下坡路的開始。2011年底時,又一次轉型,東方家園一改以往自主進貨的經營方式,將大部分場地直接租賃出去,結果商家根本不在場內成交,門店銷售額直線下滑,東方家園一蹶不振。
過度擴張 管理內耗嚴重
家具建材城這幾年遍地開花之后,早已進入了過度競爭的階段。在消費者降低對家具裝修需求的同時,東方家園又因為市場慣性擴張得太快。后期類似管理內耗嚴重、研發不足、廣告投入不足、跟廠商缺乏互動,一系列問題導致了東方家園一步步走向困境。
頻繁易主 資金斷裂難脫困局
據相關建材企業人士透露,近幾年東方家園整體管理都比較混亂,公司股份經過幾手轉讓,股東構成越來越復雜。此次危機爆發就是因為股東過于復雜,又債務纏身,股東們都在甩包袱,不愿意承接,導致后續資金跟不上,各地分店紛紛關閉。
《泰囧》中徐錚與黃渤兩大股東因為對“油霸”的市場投放不同的意見,導致二人最終踏上泰國“囧途”之旅。而股東意見不一致,各行其是也是商場中的大忌。
這幾年建材賣場行業整體環境雖然不甚理想,有些建材賣場因轉型失誤或盲目擴張導致失敗,但像東方家園這樣兩大股東互相掐架,推脫責任,最終導致企業陷入這般境地的,還真是難以挑出一個樣本來。外部的生存環境壓力再大,也有那么多企業撐過來,并取得不錯的業績,但是像東方家園兩大股東這樣的內部裂痕,往往成為企業的致命傷——可以說東方家園就是在兩大股東冷漠、無情的目光下,不可逆轉地滑向破產邊緣的。
囧態二水土不服 價格過高
敗給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
家得寶在美國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基于美國消費者DIY的家裝消費習慣打造的,而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和購買習慣與美國消費者十分不同,主要是依托外包形式進行(比如家裝公司),產品大多選擇批發市場購買,這影響了家得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沒有成本優勢,反而處于劣勢
以產品為例,同樣一款大芯板,家得寶的售價可能高達100元,而批發市場的價格可能也就30元,家得寶不僅沒有成本優勢,反而處于劣勢。家得寶攤銷的成本包括:1.核心或者次級商圈的物業租金;2.高額行政費用支出等;3.批發產品是假貨的情形并非罕見,而涉及到專業知識,消費者不一定能夠分辨出來。
不支持品牌化的產品
產品陳列基本為倉儲式,對于品牌產品,從品牌陳列上,區分度不大。家得寶的超市銷售模式適合品牌色彩較弱、單價較小的產品,不能吸引品牌產品的支持,也是家得寶難以在中國市場做大的原因之一。
《泰囧》中徐錚和王寶強二人為了擺脫黃渤的糾纏,各自換上一套泰國服飾,扮裝而逃。而美國家得寶在中國敗走麥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直沒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盈利模式。“入鄉隨俗”或許是某些國外家居建材超市最先要解決的問題。
借關閉建材超市門店之機,轉型嘗試新的業態模式,對于家得寶來說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該公司在天津開設的兩家專業零售店及與京東商城達成合作協議都表明,作為全球領先的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的家得寶,不可能像某些人臆測的那樣輕易放棄中國市場。
囧態三過度依賴 過猶不及
本末倒置 過度依賴裝潢中心
裝潢中心曾被視作百安居門店銷售的“搖錢樹”,百安居要求整個門店圍繞裝潢中心,為裝潢中心介紹顧客。事實上,百安居在裝潢業務上并不具備核心優勢,其裝潢業務也頻頻受困,難以為繼。設計師“飛單”的情況在百安居也不少見,而百安居恰恰是在管理上處于長期缺位的狀態,其結果就是“肥了個人,坑了公司”。
多重管理 管理體系混亂
在百安居,除了裝潢中心之外,市場部、團購部、直銷部等等均采取門店和總部或者區域的多重管理,而每個條線在企業中的地位,取決于條線最上面的部門老大在企業中的影響力。足夠強勢的部門甚至可以將別人的業績歸為己有。團隊不穩、中高層人事動蕩也成為公司內控失序的一面鏡子。
陷落中國 緣于“過度”本土化
不久前,百安居向供應商收取的“安裝服務費、咨詢服務費、廣告返利”等名目繁多的數十種費用被曝光,引發供應商群起聲討。百安居的由盛而衰,是太過遷就本土國情,“進場費”照收不誤,商業模式上卻不能與供應商等合作方實現共贏。
電影《泰囧》中,徐錚因為丟失護照,王寶強因為沒錢,于是二人互相依賴,組成“泰國傳奇”踏上“泰囧”之旅。強強聯合或許可以事半功倍,但過度依賴或許就會失去“自我價值”。
在最初發展的上升階段,百安居過度依賴裝潢中心,沒有能鞏固其零售大鱷的市場地位。商業模式上的錯誤判斷,讓百安居失去了轉型的最佳機遇。 如今,本土建材市場的自我升級已經基本完成,家裝公司與建材供應商的直接對接,也讓百安居在供應商處的價值變得更低。一個不能為顧客和供應商提供更多價值的連鎖零售企業,市場留給它的空間可想而知。
行業探尋:業態不是癥結
建材超市呈現出來的特征是規模化采購和低價銷售,其優點是通過集中的服務、配送、庫存、價格的管理,可以建立統一的標準,包括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形成統一的品牌形象。另一個優點是可以方便地掌控商品的價格和服務,對于市場的波動,也能夠替供應商承擔部分風險,然后維持一個統一的標準、服務、價格等。對于一些有固定標準的或者小件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也不乏即買即取的優勢。另外,選擇多、價格低、自助服務和一站購齊也是其基本優點。詳細>>
從業態上來看,不難發現,東方家園和百安居是建材超市的發展模式,紅星美凱龍等則走以攤位制為主的市場路線。自家得寶、百安居進入中國市場后,究竟何種業態比較適合中國市場的爭論一直未休。 據了解,建材超市呈現出來的特征是規模化采購和低價銷售,其基本優點是選擇多、價格低、自助服務、一站購齊。而攤位制模式品牌專賣度非常高,較為突出企業的品牌、文化和產品的設計風格等。就家得寶、東方家園等事件,家居建材行業的業態問題再一次被討論和探究。詳細>>
瑞典宜家是二十世紀中少數幾個令人炫目的商業奇跡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巨頭。其特有的宜家模式,有許多地方值得中國家居企業學習借鑒,比如對品質的保障、對價格的把控以及對商業品牌的經營。顧客體驗、后臺管控以及經營哲學是宜家成功的三大法寶。宜家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輝煌,其中很重的是得益于其出色的集團管控能力,出色的成本管控能力和經驗,以此讓自己具備了物美價廉的超強競爭力,集團管控成為如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為勝者的“核武器”。 詳細>>
結語尋找發展正能量
加強管理 發揮自身優勢
加強服務 修煉“內功”
不漲租金與商戶共進退
特色經營需獨辟蹊徑
改變營銷策略
發展電商 進軍互聯網
開拓三四線城市市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