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大師共商“北京·設計”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2012-05-25 11:16:21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王澍和扎哈·哈迪德望京SOHO等建筑設計者正在討論
一邊是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一棟棟地標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一邊是老城區中的暮鼓晨鐘,一條條小胡同中溫馨的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兩種鮮明的生存形態,在同一個城市中得到了融合。在昨日舉行的“2012北京建筑論壇”中,多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大師與中國的建筑界精英、學者以及未來的建筑師當面交流,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北京建筑,尋找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北京·設計”之路。
“北京的建筑,已經不可避免地融進了全球化的節奏中,很多全球領先的大師都為北京做過建筑設計,而北京的建筑水平也在穩步提升。”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北京·設計”將打破“千城一面”
從齊刷刷的高層到齊刷刷的玻璃幕墻,從齊刷刷的方形筒子樓到齊刷刷的“奇形怪狀”……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建筑,伴隨而生的還有大批質量、特色問題。
至今,從專業建筑師到普通市民,都認為一些建筑缺乏城市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
“北京·設計”,正在尋找破題的方法
“現在政府已經采取兩方面的舉動,來糾正千城一面的問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說。他分析,目前規劃部門正在邀請著名建筑師做重點建筑,提高建筑的特色,并邀請專業建筑師,提高地域化的特色。
目前,最有創造性的大師正在引領著北京的發展,至少有3名普利茲克獎的得主,正在競爭中國國家美術館的設計方案。無論最終花落誰家,這都能印證,北京的建筑,已經越來越吸引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設計目光。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建筑師對城市的文脈、地域性做研討。”崔愷判斷,未來的“北京·設計”將會在特別具體的地域和環境中產生。
在大師級的人物中,王澍的“業余建筑”和張永和的“非常建筑”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20年前,張永和回到北京發現了很多“奇形怪狀”的建筑。“我認為能做些不同的來改變建筑的狀態。”張永和說。
同樣,王澍的“業余建筑”事務所也出于同樣的原因。“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新建筑很糟糕,而這些都出于專業建筑師之手;過去,業余的普通人都能建造非常美麗的建筑。因此我選擇站在業余的、不知名的普通人的行列中。”
大師們的想法“很一致”
雖然,在場的大師不乏設計“超前”建筑的經驗,但是對于北京這個城市將如何發展新建筑,幾位大師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每個建筑師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這一方面是好事,建筑師間的交流會變得更開放;但是,全球化標準在建筑業泛濫的結果,就是會破壞文化的多樣性。”王澍說。
“北京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研究了中國文化的要素之后,才來到了中國。”1989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著名解構主義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說。
蓋里表示,建筑師如果要為一個國家、城市設計建筑,一定要考慮并尊重當地的文化。
扎哈·哈迪德所設計的建筑已經出現在望京。據市規劃委主任黃艷透露,現在幾位一線的設計專家正在為北京的另外一些新建筑做設計。
“建筑師和建筑的責任要延伸世界。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文化的中心。你們有責任延伸這個世界,延伸你們的歷史。”扎哈·哈迪德說。
新建筑應與既有建筑融合
“10年前我在一個書店翻開一本書,里面記錄了1900年一位傳教士在北京拍攝的照片,當時的胡同那么美啊。我眼淚一下就下來了。”王澍表達了對北京的懷念。
盡管在公開資料中很少有記載,但王澍說,他有記憶的時候,曾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生活。“那會兒我家出來就是護城河,對面就是建國門立交橋和國際公寓。當時二壞外幾乎沒有任何建筑,一眼就能從城市邊緣看到更遙遠的地方。”
王澍記憶猶新的還有當年的鄰里關系。如今,人們卻沒辦法以步行的方式,從一個大樓走到另外一個大樓。“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能開車出行,這會拉伸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
這種情況,將通過未來的城市設計而有所轉變。
10年前,扎哈·哈迪德曾經來過北京。在她的記憶中,北京是個很大的城市,但市中心還有農場和工廠。如今,城市中已經增加了很多獨立的建筑,但這并不是建筑師所期望的。
“我們首先要觀察現有的建筑,為新的地區平衡已有建筑和未來的設計。”扎哈·哈迪德說。
“建筑不應該是不相干的東西。”她認為,北京的建筑不應該是一個個獨立的單體,而應該成群,和城市生活融合到一起。
人物
王澍:滕頭館簽名背后的人文情懷
記者發現,王澍留給崇拜者的簽名,是一個“滕頭館”的輪廓。
“看著像吧?”他的嘴角微微有些笑意。
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王澍設計的寧波滕頭館,是一棟由回收舊磚瓦做成的建筑。為了表達他的生態理念,王澍用“瓦爿墻”來裝飾滕頭館的三面墻體。“瓦爿墻”是用回收的50多萬塊舊磚瓦做的,這些舊磚瓦都是從寧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來的,其中的元寶磚、龍骨磚、屋脊磚都有著超過百年的滄桑。
王澍,1963年11月出生,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其多項作品中讓人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對古舊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有同行說,王澍幾乎是最有人文氣息的建筑師。他也是很早就對中國的現代建筑提出尖銳看法的人之一。王澍的學生曾經寫道:“當年,碩士論文答辯的時候,他(王澍)對著老先生說,‘如果說中國有現代建筑師,那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我導師,一個就是我’。”
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次出現了中國館。其中,王澍和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設計完成的《瓦園》,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園的形態出現。他們在地面上用6萬片舊青瓦搭出了屋頂,游覽者要踏上竹橋走入瓦園中,就像走在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上。
6萬片舊城拆遷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團隊和3名來自浙江鄉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個月時間,幾乎在全手工的狀態下造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建筑。
這位建筑師對瓦片等舊建筑材料的情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為了發揮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王澍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
除了瓦片、廢磚,木頭、竹子等自然產品也成了王澍的原材料。
“這幾年,大量古舊建筑被拆除,出現大量磚瓦廢料,2000年開始,我們就有重點地在做回收舊料和循環利用。中國民間就有對材料循環利用的可持續建造傳統。”王澍說,“可持續發展是這幾年建筑界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 。
聲音
普利茲克獎主席
“建筑改變了北京的天際線”
當地時間2012年2月28日,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正式宣布,49歲的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
而昨天,普利茲克先生出現在了國家會議中心這座當時因奧運會而興建的場館中。
“中國有著很長的、有創意的建筑傳統。近幾年,北京靠著很漂亮的建筑,占據了世界舞臺的中心。這些建筑改變了北京的天際線。”普利茲克說。
天際線,又稱城市輪廓或全景。當一個人站在城市中向四周環顧,天地相交的那一條輪廓線就是天際線。天際線亦被當作城市整體結構的色彩、規模和標志性建筑。
在他看來,中國將對建筑業產生深遠影響,建筑業也會極大地影響中國;中國的城市化觀念將影響建筑業的思路,而建筑業的思維也必將滲透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
中國的成功,對世界的經濟發展都很重要。“我們希望未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發展對全球都有一個推動作用。”普利茲克說。
5月23日,他剛剛見到王澍本人。而至于普利茲克獎選擇在中國頒獎,則是一年之前就已經確定的事情。
來中國頒獎,獲獎者是中國人,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在我看來,中國是未來建筑業最重要的發展陣地。我將它視為中國建筑歷史有所改變的一刻,而且中國對我們的未來也至關重要。”普利茲克昨天說。
新聞背景
普利茲克建筑獎
普利茲克建筑獎由凱悅基金會于1979年創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師或組合,其評獎程序完全模擬諾貝爾獎,由國際化的評委會通過秘密審議和投票,從數百位提名者中選出最終得獎者,這一獎項是目前全球建筑領域的最高榮譽,也因此被譽為 “建筑界的諾貝爾獎”。
-
王耀:滿足客戶的客戶需求 才是好作品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筑裝飾設計企業應該如何應對?作為設計院的領導,如何引導職場新人快速適應崗位
- 張展翼:平衡設計中的邏輯和非邏輯
- 劉亞濱:青春一路狂飆
- 設計師高媛:沒有完美的設計,都有不同的遺憾
- 優秀指導老師專訪 | 從選手到導師 周夢琪的“中裝杯”之路
- 中裝新網專訪 | 蔣燕微:用熱愛,譜寫設計的每個篇章
- 中外建姜靖波:深化設計未來也許更多是經驗和軟件的結合
- 鴻樣設計鄭惠心:創造多方共贏的互動空間
- 南通裝飾設計院秦嶺:成功的設計創意是實現得了的!
- 蔣繆奕:豪宅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
什么是設計師的成本與價值
近日,《你個設計師有什么成本?》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講了一個故事,表達了大眾對成本的理解,也提出了一個有
LINKS
中國室內設計與裝飾網 | designboom設計邦 | 新華網 | 中國建筑新聞網 | 搜房家居網 | 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 | 中裝設計培訓 | 鳳凰家居 | 中國建筑與室內設計師網 | 中國網建設頻道 | 筑龍建筑設計網 | 視覺同盟 | 湖南室內設計師協會 | 城視窗 | 中裝協設計網 | 非常設計師網 | 新家優裝 | 行走吧,媒體團! | 新疆室內設計聯盟 | YANG設計集團 | 中式設計 | 大宅國際別墅裝修設計 | 四合茗苑中式裝修 | 設計王DesignWant?&?住宅美學Living&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