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已建成)
滕頭館效果圖
世博會滕頭館
世博會滕頭館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寧波案例“滕頭館”位于E片區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以滕頭村為原型。展館外觀古色古香,門、窗、墻體、屋頂等運用體現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元素,以空間、園林和生態化的有機結合,表現“城市與鄉村的互動”,再現全球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諧鄉村的發展路徑。
生態之歌——
可循環利用的才是最好的
采訪王澍時,他設計的上海世博會“滕頭館”剛建完,這是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項目區中,最后一個立項卻是第一個完工的展館。
滕頭村是聯合國“全球生態500佳”,也是聯合國首批“世界十佳和諧鄉村”,正因為“滕頭館”是一個與“生態”有關的世博館,王澍干得特別帶勁。
為了表達他的生態理想,王澍用“瓦爿墻”來裝飾滕頭館的三面墻體。“瓦爿墻”是用回收的50多萬塊舊磚瓦做的,這些舊磚瓦都是從寧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來的,有元寶磚、龍骨磚、屋脊磚等,每塊磚都超過100“歲”。
做這種瓦爿墻的技術來自于明清時期的浙東,當時由于建筑材料匱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戶人家棄用的殘磚碎瓦砌墻,由此形成了“瓦爿墻”這一民間傳統工藝。
滕頭館的北外墻則是用復生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墻”,一支支豎條毛竹片全部貼在水泥墻上,乍一看去,就像是一片竹排,清新可人。
用生態材料做建筑對王澍而言已不是第一次。
在做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建筑時,王澍就開始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徑了。當時,王澍拋開了新型材料不斷涌現的建筑市場,把建筑材料鎖定在了舊磚棄瓦這些本已被別人遺棄的“建筑垃圾”上。為建造象山校區,王澍從華東各省的拆房現場收集來了3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瓦片。據說,就因為王澍的大肆收購之舉,還曾鬧得華東的舊磚棄瓦身價飛漲。
“我一直記得5年前參加日本愛知世博會的那一幕。一開始非常吃驚,放眼看去那屆世博會上沒有什么千奇百怪的建筑,一切都仿佛相貌平平,運用的材料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所有的建筑都以最小的破壞為承諾。這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建筑態度,但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忽然發現這才是建筑真諦。”王澍開始認識到不能再用能源危機前的建筑觀來審視當下了,中國建筑完全可以跳開追求建筑表面新奇的某些誤區,直接進入生態型階段。
王澍開始反觀自身,他驚喜地發現,傳統中國一直運用的是一種以土、木這類自然材料為主的建筑材料,這些材料完全可以被循環使用。
在寧波等地的不少民宅中,王澍甚至還發現存有唐朝時期的磚塊。這說明,磚瓦的循環利用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建筑傳統里也是一直存在的。原來老祖宗一直都是講“生態”的,王澍恍然大悟。
之后,王澍的建筑總喜歡選擇扎根于土地的材料,或者選擇那些可再利用的舊材料,最大程度地做到生態和節儉。由于從舊建筑上拆來的舊瓦、磚、石,價格只有同類新材料的一半,王澍的每一個“生態”建筑的造價都能從成本上比同規模的新材料建筑省下一半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