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反對將裝修進行打包搞什么“套餐裝修”模式,在這之前,若有本事先將設計進行打包而非繁雜的裝修工程就好了!今天和某公司、某會長聊到關于“套餐裝修”的觀點,他們說這個是賣點是做好公司的趨勢模式?我認為那些不叫賣點,一個連鎖企業或者規模的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模式!你們認為套餐可行嗎?算是趨勢嗎?
事實證明有多少人做“套餐模式”成功?
這是一陣風,讓很多乏味而麻木的裝修公司一下子認為是個輕松的事情,卻不知哪家公司以套餐模式成功?而真正成功的也許就是靠這個“賣點”來搞連鎖起個哄,因為套餐的實質是是將產品進行打包簡易化,而工程裝修是無法通過一件產品化的“產品”,因為他的設計本身體就是個性化、他的工種本身就是手工化、他的流水線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工序。
套餐與快餐的同質化
做套餐無非就想快速而簡單收工,必然是產品化、克隆化,失去了個性化設計施工的對待,那就像快餐一樣,而不是豐富的酒會宴席。當然,某會長說套餐也可以做的很好,拿出高檔次的“總統套餐”比喻來說服我?我希望他明白,在中國這個地方套餐不會被高檔次化,就好比快餐廳的套餐適合結婚日子或者商務貴賓用嗎?吃飯只要幾分鐘,而居家是一輩子,可比性有嗎?服務性有嗎?快餐模式永遠適合跑腿在干的事情,送快餐!但是如果你的食品不好,客戶照樣投訴你!值得謹慎,也就是套餐和維修直接聯系,而利潤成本低了維修就變的拖拖拉拉,口碑就會影響!
套餐模式適合設計師創業嗎?
昨天我從易百北方的分公司回來,就發現那里市場全是被“套餐文化”占據了,根本沒有設計費就會很少討論設計的本意,套餐的品質會迅速下降了,而我們的行業不是完全產品化的,產品的同質化將讓沒有思想的裝企走上絕路,他們能拿出來競爭的就只有價格,那就快死了。
我并非反對某公司所謂大趨勢的套餐模式,知道多少地區多少客戶多少觀念都被這一俗風的套餐文化給害的?因為他們什么都沒有了,只有靠打壓價格來獲得生存,而好的設計師會不會去做套餐?不好的設計師做了套餐就不會再想突破,只會不斷活在價格數字里,遇見的客戶也是如此,整個環境被熏陶!
“套餐模式”是面子工程,實質是可怕
有個現象,一些看起來生意忙碌的裝飾公司,到年底卻毫無起色,因為他們的利潤規劃出了問題。而套餐就是這個例子,沖著套餐模式來的客戶更把工程費用看的更透明,因為本來就是因為“套餐”的優惠購買欲而來的。就好比也許客戶預訂一桌酒席的費用就是一盒快餐的利潤10倍以上,若做一個中高端的項目是等于做10套以上套餐的利潤,那么正常公司一年做100套裝修,而套餐公司得做1000套以上,那要多少工人的時間、精力和管理?而當你坐下來真正去規劃的時候就發現,本來打包看起來是輕松贏利的模式,實際到最后都是自討苦吃的自欺欺人。
套餐模式實質就想撇開設計師
國內太多的設計都是標準化、克隆化,設計一個五星級就店就是一味的鋪設大理石、裝水晶燈等等,然后所有的設計都模仿著五星級去做,不論做到做不到反正五星級是這么干的!而國外的設計都在講個性化設計、地域化設計、量身設計等等,套餐模式就是將所有設計標準化,而哪個家裝公司可以做到這點?不是服裝行業,有人設計好就可以發布出去,因為沒人買,他繼續可以賣!家裝是區域化,一個地方區域一家公司服務的性質,公司大了人多了不賺錢,因為地方就這么大,小了就沒有這個大成本的投入,他是受限制的一個行業。
你可以看不起現在的一些家裝公司包括我,你可以說現在的設計師代表不了幾年,我反問某裝修公司,你的企業又是幾年?你又能代表幾年?你有幾個知名設計師?你的作品刊登多少?誰是你們企業核心人物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告訴我名字我想找他聊聊好嗎?請告訴我一些數據,我知道的反正是你們這些形式公司的口號很多!你們有什么?價格競爭?套餐的季節變化?中國裝修也就才幾十年,請問我得多大年紀才可以做裝修哈?
童鞋們,都什么時候了,別再問我設計和管理哪個重要?我只能回答你,爸爸和媽媽哪個重要?你自己想去。又來一個問,設計、施工、選材、監理哪個重要?請問吃飯、拉屎、刷牙哪個重要?為什么很多人看事情都非要拆開來呢?你們自己干的事情是一整套的,別人的事情就半套啊?所以干好自己的設計,工程會被透明化、被規范化,設計過硬才是實力,在一家五星級酒店是可以多收10%的服務費,未來也只有設計是可以讓我們增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