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設計一定帶有個人烙印”
說到原創設計,彭志東覺得,有些東西不用去刻意追求,性格決定其做出來的東西必然是會帶有個人的烙印。畢竟每個人的性格和審美取向是不一樣的,針對實用美術來講,或多或少都會帶有設計師的個人風格,但這種個人風格必須要以實用為前提。
個性是不可避免的,設計師所做的東西只要不是抄襲,凡是原創的設計一定會帶有個性的烙印,其包含了設計師的喜好在里面,不是刻意而為,而是作為一個設計師的自然流露,一切都是自然地融進所要表達的東西當中的。
貌似異型的東西更能吸引人,但這種空間適合人的生活和活動嗎?好的設計一定是舒適的。奇怪形態的出現,主要是有些設計師怕別人說其沒有創意而刻意為之的,究其根源還是沒有找到創意的點,當你真正找到那個點的時候,形態已經不重要了,有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可能還是一種映射,是一種寓意的營造。彭志東曾經做過一個汽車館,貌似與哈迪德的東西有些相似,但做現代的汽車展館,在某些環境下,這種表達方式恰恰是最適合的。對此,彭志東認為,適合最重要,不適合的就會覺得不舒服。然而,即使形態奇異,只要適合于這個環境,適合于這個功能,適合于想要表達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
“環保是個系統工程”
對于環保,早在上海世博會之前,彭志東在為遠洋做形象展館創意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環保和節能的應用。當然,環保并不是強行用某一種材料就能夠表達的,它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彭志東為這個創意展館取名為會呼吸的建筑,“會呼吸只是一個總體上的大創意。它要吸取能量,其內部展廳的能源全部要靠太陽能進行采集,會呼吸的建筑表皮能根據太陽的朝向來改變方向。不需要的時候表皮可以關閉,關閉的時候,其豎向的大窗,一部分可以遮光;需要的時候,立面可以動,根據空氣循環和光線的走向,讓展館內部的空氣進行流動。”
這種環保節能的創意,絕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整體的,不是材料的簡單運用,也不是某一個設計師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團隊共同來完成。即使是簡單的材料,也是有一個團隊來共同完成的,從早期的材料研發開始,只有真正有了這種環保材料,設計師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價值,運用到環境當中,讓人感到舒服。歸根結底,環保一定是多方合作的系統工程。
誠然,設計師是與材料接觸最多的人,彭志東也運用了很多的材料來實現自己的設計,但他還是坦言:“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特別得心應手的材料,手頭的確有點緊。設計師在材料上的應用,應該是不斷挖掘的,而且這個材料的應用要符合其設計所要表達的意圖。目前市場上的材料似乎很多,但趨同性太強,絕大多數都很平庸。有特點的東西有,但都不足以拿出來炫耀。有點新意的東西,對于設計師來說,真的是眼前一亮,必須承認,材料技術跟不上設計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