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某試音室進行建筑聲學測試、體驗,對存在的顫動回聲、低頻共振等建筑聲學缺陷及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試音室的功能使用需求,提出建筑聲學音質改造方案,以此為例闡明了建筑聲學缺陷的查找和修正方法。
關鍵詞:試音室;聲學缺陷;建筑聲學改造;音質設計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FOR SOUND TESTING ROOM ARCHITECTURAL ACOUSTIC DEFECTS DETECTION AND ACOUSTICS TRANSFORMATION
Luo Zeho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racticing & testing architectural acoustic measurement on one sound testing room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fluttering echo & low-frequency resonance effects, an architectural acoustic redecoration scheme is proposed who is also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oom function. Taking thi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detecting and amending architectural acoustic defections methods.
Keywords: Sound Testing Room;Acoustic Defect;Architectural Acoustic Transformation;Acoustics Design
該試音室屬于某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專業音響事業部,主要用于公司產品音響效果的調試,同時為客戶量身定做音響產品配套方案并提供試音場所。本試音室雖然在裝飾設計、施工時對混響時間有一定的控制,后墻配置了一定數量的多孔吸聲材料,但未充分考慮其他聲學參數,導致室內音質效果未能滿足業主使用要求。經現場測試和感受,室內有較為明顯顫動回聲、低頻共振等聲學缺陷。本文在對所存在的聲學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試音室的功能使用要求,提出建筑聲學音質改造方案。
1 試音室改造前聲學測試及分析
改造前對試音室進行了聲學測試,測試硬件為Tascam 144MK2 聲卡,聲源采用聽音室本身配置的監聽音響,采樣頻率44.1 kHz,一共選擇9個點作為測量點。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測點平面布置圖
經測試,室內500Hz頻段混響時間為0.88秒(改造前混響時間頻譜見表1所示)。由于室內采用比較多的薄板,且施工時龍骨安裝間距較大,因此,頻響曲線在200Hz頻段出現低谷(如圖3所示),在兩平行墻體之間存在顫動回聲,安裝薄板飾面的界面出現明顯的低頻共振現象。
2 試音室音質改造設計
本音質改造設計的特殊性在于,為了方便該電器公司在施工當時即將開始的音響展會期間接待客戶,讓客戶在試音室里體驗音響效果,要求施工時間非常短。為解決工期短的問題,本音質改造工程分二期,本次音質改造設計為第一期工程。
本試音室音質改造需要消除室內顫動回聲、低頻共振等聲學缺陷,中頻混響時間為0.8秒,盡量使混響時間頻響曲線趨于平直。
2.1 聲學設計依據
(1)《劇場、電影院和多用途廳堂建筑聲學設計規范》 GB/T 50356 – 2005
(2)《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 GB/T 50371 – 2006
(3)《廳堂混響時間測量規范》 GBJ 76 – 84
(4)《演出場所擴聲系統的聲學特性指標》 WH/T 18 – 2003
(5)《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
(6)業主對該試音室的功能使用要求
2.2 室內界面聲學材料調整說明以及施工交底
為消除兩平行墻體之間的顫動回聲,在墻體中部采用各種擴散體,其余部位采用聲反射板;在沙發背面墻體加裝幾何擴散體,與多孔吸聲材料搭配使用,形成吸聲擴散墻體,在控制混響時間的同時,讓室內聲能均勻分布。
在建筑聲學工程中,施工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建筑聲學工程的成敗。因此,為實現建筑聲學設計意圖、確保音質效果,根據聲學設計施工圖進行施工交底是建筑聲學工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在本次聲學工程項目中,對聲學材料的厚度、基材、龍骨的布置甚至槍釘的密集程度都做了明確要求,以確保聲學效果的改善,同時保證室內空氣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