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李本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標卓裝飾,經過5年的發展,也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100余人的團隊,從當初的1000多萬業績到現在的8000多萬元,并成立了上海、西安分公司,“是客戶的信任與幫助成就了標卓這個團隊”,感謝、伙伴、團隊、客戶四個關鍵詞是李本華自認為成功的基礎,“我們因共同的追求與夢想聚在一起,從標準做起,精益求精,以卓越的品質達到客戶的標準和要求”,質樸的他沒有華麗的詞藻,簡單的語言,更說出了他的真心。
70后的崛起
誰也想不到,這個靦腆的老板是個70后。將時間推回到更遠,1978年李本華出生于四川綿竹的一個小村子,“兒時記憶最深的是家里最窮的幾年要過生日才能吃上一個雞蛋,但是讓我感覺千金難買少年窮”,說出這樣的話是需要勇氣的,當現在的孩子還在啃老的時候,當大城市的孩子還在父母的溫柔鄉里撒嬌的時候,小時候的李本華已經在積極負擔起家庭責任了。
“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暑假就騎自行車去賣蛋烘糕,母親給了我20元錢進蛋烘糕,結果一個都沒賣出去,回來沒得到責備還得到了鄰居鼓勵”,這是李本華第一次的小生意,六年級的李本華已經認識到了資本的力量。讀高二的時候他利用暑期在建筑工地上打了2個月零工。“掙了800元錢興奮得整夜難眠,決定以后從事建筑工作”。2001年剛剛畢業的李本華步入社會,從賣電腦,再到進入裝飾領域,李本華的每一步走的都很艱難,“我覺得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很有意義”一向樂觀的李本華說,“我看見校友我們在學校需要一天時間的手繪圖在電腦上兩個小時就完成了,燃起了我對電腦制圖的欲望”, 在初出茅廬,買電腦期間他接觸到了電腦制圖,再次燃起了他的興趣,沒有學習條件,就自己給自己創造,簡單的從蹭書蹭電腦開始,一年的學習下來,他已經是一個“高手”了,是時候該把自己置身于實踐當中了。他真真正正的的第一份工作是沒有要薪酬,那時候的他只是為了一個機會。
一個自由成長的企業家,他一定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員工在公司中都有一個最能夠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讓員工覺得在公司工作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價值,還要讓員工學到東西,哪怕以后離開了我們公司,這些學到的東西都能夠幫助他在新的地方快速的站穩腳跟。”標卓的老板會帶著員工一起打籃球,標卓的老板會帶著員工一起去幫助及看望病重致殘的同事,標卓的老板會帶著優秀員工到迪拜去學習國外的設計。凝聚力,就像訪談開始,李本華說的那樣,對于一個行業,對于他的企業,他的團隊,他的伙伴是最難得的財富。
“怎么說呢,我還是會做一個追夢人,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追夢的不是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