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筑師、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
在學術研討中,潘公凱院長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建筑設計情結:“‘跨界’對我來說,完全出于個人愛好和意愿,因為建筑設計跟繪畫一樣,都使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快樂。‘跨界’是未來大勢所趨,至于對于藝術家來說建筑是不是就意味著是大規模的裝置,我認為這二者絕不一樣。裝置的定義就是不能用,如果把建筑做成裝置,那是糟蹋老百姓的錢。我在做建筑的時候,就把美術理論忘掉;在畫畫時,就把建筑拋在腦后。不管是藝術家還是建筑師,首先要守得住界,才能跨得了界。否則就成了萬金油。”
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鋼琴家呂思清先生也分享了他對于建筑感受:“音樂跟建筑,都跟數學有莫大的關系——長短、高低、比例等等。當我演奏巴赫的作品時,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巴洛克建筑的畫面——那些自由的曲線、高低錯落的輪廓、立體繁復的裝飾以及結構圍合的空間。我是個‘守界’守得特別深的人,很羨慕米開朗基羅、馬友友等藝術家,可以跨越很多領域,并且都有非常突出的成績和貢獻。但一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還是非常有限的,最終還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著名小提琴家、鋼琴演奏家呂思清
劉克成院長在談到藝術家和建筑師“跨界”實踐時認為:“內與外、跨與不跨,漸漸變得模糊了。”但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反觀自身,劉院長表示他懷有一種喜患交雜的情緒:“首先,可喜的是中國建筑市場很廣闊,建筑師不缺乏實踐的機會,但在國際上,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往往擔負指責最多的也是建筑師,這種現象令我憂患;其次就是建筑教育,在行內人看來,東西方的建筑學教育路數差異不大,但一旦被路數套住,就意味著與自然就疏遠了。當我看到潘先生的繪畫,聽到呂先生的音樂,我感到你們與人性的距離、與自然地距離比我們近。我覺得藝術創作能讓我找到回家的路,讓我回到世界的原點來思考,這樣也許能夠改變教育和從業的路徑,從而改變這個世界的一點點。‘界’不重要,藝術與建筑都是探索心靈的方式,在游走之間也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知名建筑師、建筑教育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劉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