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初涉裝飾行業
答:差不多,做了挺長時間的外貿。
問:后來怎么想做裝飾公司,93年的時候是吧?
答:93年之前一直都做石材的出口外貿,那個時候應該說很精通石材。國內的所有的石材礦山幾乎都了如指掌,包括幫他們做評估,這個品種可以嗎?符合市場的需求嗎?或者說這個修路,礦脈適合不適合大量開采,對這些方面很有經驗,當然包括一些進口石材。
后來我是偶然的機遇介入到國內的石材交易上,比如說進口石材那個時候很少,有朋友需求這個東西,我就幫助他們這樣的貿易,我就發現了裝飾這個行業,在這之前不知道這個行業。那個時候我印象里裝飾就是路邊小門簾的裝飾。
后來我第一個正式接觸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酒店的修飾。我記得那個時候92年和93年之間差不多這一單業務,合同額就7000萬,據說決算完了以后9000多萬一單,所以我很驚訝,還有這樣的行業,然后我跟這個人詳細的去交流,這個行業是怎么回事,你們是怎么做的?這一評估我們認為這個事情更加適合我們這個團隊做。因為我們長期做出口服務理念是有的,那個時候跟現在不一樣,90年代初大部分營商是沒有什么服務理念,尤其是國企的時候,哪有什么服務理念,但是我們市場理念,服務理念一直是具備的,所以我們覺得這個事是可為的,尤其我們長期做的是石材的貿易,也很懂得這個行,就覺得把這個優勢轉嫁到裝飾上是有可為的。
問:您當時是合資企業是嗎?因為我看到原來是萬順利公司是嗎?
答:我給你說說這里面的過程,因為我和跟一個合作伙伴合伙做石材的出口,雖然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公司,后來我們評估覺得裝飾行業不錯,應該可以去涉足到一個新的領域,包括這個領域一些行業特點,那個時候我們認為設計很關鍵。我個人覺得我們在對這個行業評論上,從一開始較為把握它的一些本質性的東西,所以我們覺得再開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可以介入,但是原有公司我們仍然干,因為當時我們是兩個合伙人,其實應該說三個合伙人,我們內部商量原有的企業還繼續發展,那個時候我們做的很不錯,做石材的出口。中國很多大量的荒料我們都成船的出口,因為所有出石材的地都是貧困山區,給很多貧困山區帶來收益。當時我們去某一個地區,縣里的領導,地區的領導前呼后擁的陪著,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給他們產生財路。我們就說一部分人,一部分團隊維持和發展原來的單位。然后我們重新去做一個新的行業。
你提到萬順利,實際上當時萬順利是澳大利亞的公司,他是我們石材出口的一個大客戶,我們當時合作了七八年,一直合作的非常的好。當時他也是想幫他到越南去做一個項目的創業,最后也沒有實現,覺得也不太適合我們出去,好了,我們做一個新的產業,我們跟客戶,實際后來成為朋友了,說你們有興趣嗎,有興趣咱們一起做,他們也表示很大的興趣。這個時候正好萬順利這個詞是一個英文最好的吉祥的翻譯成中文的一個說法,因為當時一個廣東級的領導給澳大利亞公司的老板翻譯了一下叫萬順利吧,他們的中文名字叫萬順利了,我們跟他們合作,當時又是領導起的名,我們說好吧,就用這個這個名字吧,所以我們弘高裝飾早期的名字叫萬順利裝飾。
但是后來我們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我自己認為萬順利這個名字有點土,如果說賣雜貨的,做鞋的挺好,你說做一個跟藝術相關的一個行業實在是有點土,那個時候實際上萬順利已經是一級公司了,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所以當時很多公司的很多的高管覺得不應該再換,再換實在是有傷品牌,但我的覺得萬順利品牌的叫法實在是太土,后來就換掉了,換成弘高了。
問:在什么時候換成弘高的?
答:是在98年還是99年呀,有點忘了,挺晚期的了,實際上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做到一級了,萬順利已經是一級公司了,那個時候換成的弘高。
問:那這個名字有講究嗎?
答:肯定是很有講究,你知道我是比較虔誠的佛家弟子,弘高這個名字里面有很強大的佛家境界的內容在里面,有佛學的力量在里頭,弘揚佛法的弘,高貴的高,實際上也是跟這個理念相關。
問:當時弘高發展順利嗎?
何總:是這樣,放大來看,因為弘高93年成立到現在已經十七八年,總體來看,我個人認為弘高基本上是一路向上的,從一開始這么弱小的公司,到現在我認為還是一個品牌公司,總體而言是往上發展的,但是肯定在發展過程中無窮多的波折,困難,但是我覺得我們都過去了,而且這也是符合規律的。每一個公司,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時期都一定有問題在。
像我們當時做這個公司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才是一個“暫定”二級,但是很多的國企它已經是雙一級了。我們實際上面對雙一級的企業去競爭,90年代初實際上就已經有雙一級了,但是我們才是展定二級,那怎么辦?就是說你要有相當的服務意識,相當的市場意識,而且你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力,所以我們覺得這倒是跟我們的個性是相符的,因為我比較強調對于服務理念的理解,因為說實話搞外貿的人服務意識普遍而言一定是高于當時的建筑業的平均,所以這個意識是在的,市場意識也是相平均而言高的。
當然現在中國的建筑行業整體水平也起來了,素質也起來了,但是十七八年前的時候畢竟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從理念上,從營商手法上還是有先進性的,雖然我們是一個暫定二級,但是已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和雙一級去競爭了,而且在競爭過程中不斷的發展,總體而言也過來了。
還一個不利的其實我們在建筑行業沒有任何背景,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有背景和沒有背景,有背后的支援和沒有背后的支援真的是不同的。有的裝飾公司背后是大的建設集團,這個發展,無論從人才的發展,準入的,市場的方面確實都占很大便宜,我們沒有,沒有怎么辦?只能從另一個路上去想辦法。
問:從哪些方面想辦法?
答:我們認為我們的公司歷來的整個公司的氛圍還是比較好的,當然這跟我佛家理念有關系,這也跟我們并不出身于建筑行業有關系的,這是我們的獨特特點,企業文化就是這樣,可能是更民主化,更能把大家的意見凝合起來,更加的沒有那么多的等級森嚴。相反,我們誰能干,就有相當的發言權,慢慢他就能起來,我們反而是成為這么一個狀態。不像說一個國企原來是什么樣的你就克隆過過來,所以這倒是我們靈活性的平臺。
再有,一開始我不斷的強調服務理念,強調市場化的東西,我們更多的花經歷去沖擊市場,去拿信息,去面對甲方。同時我們從一開始骨子里頭就認為裝飾行業,這種服務行業別看它是施工,那個時候一直強調施工,但我認為本質設計是真正內涵的,甲方所真正需求的服務理念,可以說我們這個公司有的第一天起,別看我是一個暫定二級,那個時候就已經在設計上跟雙一級抗衡了。
我第一個大活拿下來是大堂,我記得百發市長曾經說過,一年怎么樣,二年還是進客房,三年五年才去弄大堂,我們第一年干大堂了,為什么?就是在這三個特點,服務意識,市場意識和設計的重視。
我記得我們第一個項目就是大型的投標,我幾乎集合了北京當時最好的設計。其中有一位那個時候很著名的設計師,他是一個國企的設計所所長,他現在也是一個北京很著名裝飾公司的老總。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個大設計師,然后是建設部系統的。當時我請他給我們做過一個方案,做的不錯,那個時候我們第一個大型的東西,我就結合著全北京市不錯這些設計師,成體系的,那個時候我們的設計師還沒有那么強大,我們自己做了一套,外面又請了兩套人嗎,分別做了兩套,一共做了三套完整的方案,最后放到那的時候,甲方自己,包括總經理,市長都很驚訝,他們自己都很難選擇,哪套呀?哪套都好。
而我當時的對手,他們才畫了一套,所以你就知道這種對比很強烈,從一開始我們的商業模式,那個時候當然沒有提到商業模式,但是那個時候跟現在其實就已經隱隱相合。因為我覺得一個公司的血統從一開始就很關鍵,因為我覺得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特點,有的公司可能善于控制成本,有的公司善于去打市場,有的公司善于現場的經營和施工,有的是擅長設計,有的擅長服務,一定每個公司有自己的特點,當然所有的特點一定要基于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去迎合,做的更加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