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寨雷人建筑層出不窮建筑師稱看領導臉色做設計》一文在《瞭望》新聞周刊刊出。文章里面提出,公眾越來越多關注這些舶來的“怪異建筑”,對之產生疑問:為什么它們會發生在中國?誰的趣味?
筆者認為,“山寨建筑”在我國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件,山寨天安門、山寨白宮、山寨埃菲爾鐵塔,各種五花八門的山寨建筑無所不在。這次綏中縣的山寨天安門之所以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與當地政府的對待山寨建筑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筆者認為,對待山寨建筑應有寬容的態度和正確的引導以及利用。
現在還沒有專門的法律去保護建筑的知識產權,這使山寨建筑是否侵權問題很難界定,基于此,我們對待山寨建筑應有寬容的態度。我們可以想一下,世界建筑的歷史充滿著彼此的模仿,模仿也很可能是為了超越,再精妙的建筑也會運用到搭造茅草屋時的基礎原理,建筑如此,文化如此,如書法的自成一家必從臨摹開始,萬物亦如此。
但我們也不能坐視山寨建筑大行其道、肆無忌憚、隨意模仿,這就需要我們政府的監督、引導。天安門等具有國家特殊象征意義的建筑,模仿用來搞娛樂服務確有不妥,誰想以此來搞噱頭,吸引眼球,公眾也不會答應買賬。然而從根本上解決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與政府的建筑審批、監管密切相連,只有政府把好關才能杜絕庸俗的山寨。于此同時政府也應積極教育公眾對山寨建筑的認識,讓公眾明白什么建筑可以模仿,什么建筑不適合模仿,在模仿中積極利用吸收文化的精華,從而發展出屬于自己本土文化,這才是政府應該有的態度。
山寨建筑不可以一抹了之,從根本上思考才能從簡單的抄襲完成到創造的超越,我們期盼越來越多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