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寧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
2013年10月,我剛在中國“十藝節”上為中國十大劇院宣布了獲獎名單,不久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也在甘肅大劇院舉辦了第12屆中國國際演出交易會,12月份我又到蘭州來了,和甘肅大劇院有關的事情一件又一件。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面向的是全國的30多個省市,2000多家劇場、劇院,還有數萬演出單位,但在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很多不平衡,以往我們可能去北上廣、江浙滬這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多,但在2013年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三次和甘肅大劇院結緣,就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看出我們甘肅大劇院在整個演出市場所占的重要位置。
我沒有當過大劇院的老總,對劇院的經營管理不甚了解,對劇院的裝飾、建筑更是一竅不通了。所以,我就從演出行業這個角度,從節目包括演出市場這個角度,談一談劇場的建設和劇場的發展。
從目前劇場在整個行業和整個演出市場的結構來看,還存在著比較大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劇場的定位問題。根據有關的條例,我國將整個演出市場劃分為三個經營主體:演出公司、演出團體和演出場所,演出場所中最主要的就是專業劇場。那么這些演出經營主體相互比較,劇場有一個其他任何演出經營主體所不具有的優勢,就是它的實體地位。演出公司依托上端的演出項目和下端的演出場所,沒有實體,其流動性很強,演出團體雖然有演出實體,但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但劇場這個實體是有實實在在的工具在那放著的。有的演出團體會解散,劇場頂多租出去,轉為他用,但這個實體是依然存在的,這是任何一個演出經營機構所不具備的優勢。此外,劇場還具備一個優勢,雖然它處于整個演出產業鏈——演出制作、創作、表演、市場呈現——最末端,但卻是最接近市場、最接近觀眾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劇場是對市場反映最直接也是最實在的一個環節。
按照劇場所具有的這兩個優勢,它應該在整個市場中占了一個主體的位置,而我們國家的劇場恰恰相反,它處在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也就是說,劇場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演出、創作單位,包括演出團體,包括藝人的演藝經紀公司等等,給你什么節目你就演什么節目,自己不具備創作能力,結果一個具有非常大優勢的一個實體單位,在這個市場中并沒有能夠發揮這種實體所能夠帶來推動市場發展的作用。怎么辦呢?現在全國很多劇場聯盟,東部聯盟、西部聯盟,現在甘肅大劇院也要成立甘肅劇院聯盟。劇院聯盟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把大家結合在一起,共享資源。第二個,大家可以共同運作,同時降低成本。但是,這種合并同類項式的聯盟,不能夠改變劇院在整個產業鏈末端這種相對尷尬的境況。如果我們想利用劇場的實體來整個改變我們現有在劇場中的位置,我們就應該使市場的末端和處于前端的劇場創作結合在一起。舉個例子來講,前段時間,北京有一家劇院曾經提過一個想法,它想聯合五六家劇院一起打造一個節目,但是劇院沒有這方面的資源,于是想通過演出行業協會聯系一個院團,然后按照它的標準去創作一臺節目,劇場出一部分錢作為投資,作為啟動資金。按照劇場的要求打造出節目,院團是十分樂意的。因為院團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自己創作節目,除了藝術家的經驗之外,更多地是憑借個人的經驗判斷這個項目有沒有市場。劇院在沒有將項目推向市場之前不知道能賣出去多少場。而劇場和院團的結合,一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二在排演之前知道按照怎樣的步驟走,已經預定出三四十場了,三很多院團缺少排練場地,正好可以利用這些劇場進行彩排,何樂而不為呢?這種結合方式就把劇場推到了演出市場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在國外很多劇場都是這樣的。以劇場為核心,依托這個劇場臨時地為節目請導演、請演員,做完了賣得好就接著演,票賣得不好就另做一臺。如果我們現在要改變目前的整個市場結構,從行業協會的角度來講,我很希望下一步我們能夠推進以劇場為核心、為龍頭、為依托來重塑我們整個演出市場的架構。
在上個月的理事會上,我們協會成立了演出的編導創作委員會、演員委員會、舞美制作委員會、演出經紀人委員會和劇場委員會,把演出的產業鏈條從創作、制作、表演、推廣與最后的舞臺呈現都連在一起,我們希望這些不同的產業鏈環節之間能夠互相的結合,而不僅僅是自己一個點之間的相互配合。在這些環節中,我覺得非常重要一點,就是依托劇場來重新打造演出的產業鏈。
第二個是數量配備的問題。現在全國大概有2000家左右的劇場,但各類國營演出團體大概就有2600多家,還有近萬家的民營演出團體、近千家的演出公司,這些演出經紀公司有很多藝人,還有一些演藝公司會引進一些涉外節目。所以,其他各類的演出機構的數量遠遠大于劇場的數量,演出項目一年有幾百萬場演出,所以我們的劇場數量非常不足,與劇場數量不足相關聯的就是很多劇場建得亂七八糟,這個我和中孚泰董事長譚澤斌也特別談到這個問題。很多劇場不是由專業的人員和公司來設計建設的,而是做酒店設計的人設計劇場,設計了又不能用。所以從全國從整個市場、整個行業角度來看,我們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要加大對劇場建設的投入,一個真正的好劇場,要讓專業的人士和隊伍來建設。
第三個問題就是劇場本身的經營問題。近幾年,各地新建了很多大劇場,但是劇場建起來就放在這兒,誰來管,如何經營這個,如何來管理這個劇場,如何來引進演出的項目到這個劇場里來運管呢?我們缺乏大量的專業的劇院管理人才。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劇場非常短缺,一方面是大量劇場空巢。所以今年我們協會就聯合中國建筑裝飾協會,還有中裝新網、中華建筑報一起,并集結相關領域的很多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國內的規模比較大的、運營較好的100余座劇場進行了一個普遍的調研,然后在設計、裝備、工程質量、運營效果等方面進行了一個綜合的評估,最后在這個基礎上評出了“中國十大劇院”。
我們對市場進行整體調研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文化部委托我們協會進行全國劇場專業化等級評估。我們跟文化部簽了7個協議,首先分別對劇場的舞臺、機械、燈光、音響等方面制訂標準,然后根據標準進行評定。其中的一個標準我們委托中孚泰幫我們來做。“中國十大劇院”評選也好,對整個劇場市場進行摸底也好,都為了下一步對全國劇場進行等級評定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十大劇院”的評比中,甘肅大劇院榮膺十大之一。任何一種評選是綜合性的評選,有幾個綜合性的指標,你不可能是所有的指標都是最好的,但入選應該是所有的指標都達標之后又有你特殊的地方。甘肅大劇院特殊的地方我覺得主要有這么幾點:第一個就是它投資的性價比。我們現在建這樣一個劇院,要投資十幾個億,做10個就100多億,拿這個錢去把現有的演出場所進行改造,效果可能會更好,但是甘肅大劇院只用4個多億,在25個月的時間內就建造出來一個非常先進的劇場,這種思路也非常符合中央現在所規定的勤儉辦事的原則,所以我覺得甘肅大劇院這次能夠入選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建設劇場中整個投資的性價比,這應該是我們將來劇院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小投資辦大事。
第二個,甘肅大劇院的建筑風格。從個人來講,我特別喜歡甘肅大劇院對水文化、彩陶文化、東方文化的結合,特別反對全國千篇一律的劇場建設風格,比千篇一律更讓人反對的就是不像劇場的劇場。我前兩年曾經到廣東的一個地區參加亞洲文化節,廣州的富人區有一個劇院,投資也是多少個億,一進去大堂就是四個金碧輝煌的大柱子,第一感覺就是這不是劇場,而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廟。劇場是干什么用的?它應該是我們在欣賞節目獲得愉悅的同時,對建筑本身的一種賞心悅目的結合。所以我覺得這是甘肅大劇院的第二條非常好的地方。也應該是以后劇場建設需要注意的。一個劇院一個樣子,別100個劇院全都一個樣子。
第三個,甘肅大劇院的音響效果燈各個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所以說甘肅大劇院入選十大劇院實至名歸!
最后,我希望甘肅大劇院能夠獲得中國十大劇院的殊榮后再接再厲,在我們下一步馬上要開展的全國劇團等級評論中也能夠獲得較好的名次,也希望甘肅大劇院利用好這個實體化平臺,不僅推動甘肅省的演出市場的發展,也能夠帶動整個西部地區演出市場的大繁榮、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