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鍵詞就是“改”。行業協會如何讓自己站上改革前沿?怎么通過創新做好服務,發揮好中介組織的作用?三中全會前夕,為此,采訪了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秦占學。
問:您最近在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官網上發表了“超越政府,引領發展”的改革文章,分析了行業協會的現狀與未來,引發很多共鳴,當時是怎么想的?
秦占學:我在那篇文章里把行業協會的弊病歸納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是先天不足的“養老安置型”,沒有經過市場歷練考驗,以政府“后花園”自居,與其說是行業協會,不如說是安置所。二是資金匱乏的“掙飯活命型”。一些協會雖然冠以“全國”字樣,但因母體不復存在,幾乎沒有資金來源;有些協會靠過去的“官臉”向企業化緣,但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三是缺少人才的“自由散漫型”。由于吸引力不夠、文化環境差,德才兼備的人才很難棲身,失去了創新能力。四是功能較弱的“保殼維持型”。一些協會只登記了機構,通過舉辦一些無關痛癢的活動保住了自己的存在,但對行業發展基本起不了帶動作用。五是競爭無力的“受欺被逐型”。由于有資格的行業協會自身虛弱無力,客觀上造成了一些游走于法律邊緣的假協會泛濫猖獗,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而正規的協會卻對此束手無策,釋放不出正能量。凡此種種都表明,不改革,行業協會就無法承擔起社會管理的責任;不改革,行業協會就會被社會淘汰。
問:針對這些問題,您有哪些改革措施和建議?
秦占學:首先要“放水養魚”而不是簡單的“斷奶”。政府應將一些實質性的事權充分讓渡給一些優秀協會。其次是政府應該把公共服務事項交給有資質的行業協會來完成,讓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成為一種常態,推動協會在合約下獲得服務費用。協會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就能有效開展工作。再其次是將協會改造成高級人才的孵化器。把一批潛在的高級人才聚集在協會,經過歷練后再走出去發展。最后是將協會武裝成大數據組織。協會不能只是一個“開會”的協會,而要成為行業規則的發起者、行業指數的發布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行業發展規劃的起草者,引領行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問:三中全會提出了很多改革決定,您認為協會的職能定位是什么?發展前景又如何?
秦占學:行業首先要自律。有了自律,才有底氣去改革。協會要制定行業公約,敢于設立“黑名單”的曝光制,讓行業始終在健康軌道上發展;要讓行業協會成為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保護之家,當本行業的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和非法侵害時,協會要敢于站出來維權和保駕護航。至于行業協會的發展前景,我認為,只要全國性的行業協會敢于改革創新,敢于做帶頭人,敢于當主心骨,再加上聚攏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積累出深厚的公信力,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就能成為行業發展的引擎,一旦形成這樣的良性土壤和環境,行業協會就可以做政府沒想到的事,做政府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