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的本質并不是國有企業數量的問題,而是政府自己掌握的國民財富越來越大,統御整個經濟的能力在增強的問題。
一方面,國有企業的資本在迅速擴張——甚至包括通過國有大企業上市的方式來大規模地擴張國有控股公司的資本總值。建筑裝飾行業的龍頭企業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螳螂)的成功上市,令整個建筑裝飾行業歡欣鼓舞,但其 IPO 募集資金僅為 3.072 億元。迄今為止,通過艱辛努力,整個建筑裝飾行業有 9 家民營企業(金螳螂、亞廈股份、廣田股份、洪濤股份、瑞和股份、嘉寓股份、方大集團、江河創建、中航三鑫)成功登陸 A 股市場,但其 IPO 募集資金總額僅為 86.8368 億元,還不及中國中冶一家企業IPO 募集的資金(189.7 億元)。反觀市場表現,金螳螂股票發行價 12.80 元 / 股,現在復權后將近 300 元 / 股,上市以來,累計派發現金紅利 4.75 億元、現金紅股 2.66 億元、資本公積轉增股本 7.68 億元,投資者獲得了豐厚回報;中國中冶自 2009 年以每股 5.42 元 A股上市后,僅于 2011 年實施了每股 4 分錢的分紅方案,其股價一路下跌,長期在 2 元以下,令投資者損失慘重。
另一方面,政府的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在迅猛增加,政府掌控的財力在大規模地增加。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在 1995 年至 2010 年間,政府預算內財政稅收(不包括預算外的土地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等)翻了 9.2 倍,而同期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2.3 倍,農村人口的人均純收入增長僅 1.8 倍。2011 年度預算內財政稅收達到 10.3 萬億元,相當于 4.71億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 15 億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總和。如果把政府掌控的所有企業股份、資產和土地包括在內,政府擁有社會財富的 60%-70%。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整個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別是 2012 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利潤持續下滑,且尚無止跌回穩跡象。上市公司 2012 年年報,充分暴露了國有企業在經營上的糟糕狀況。
2012 年上市公司巨虧榜前十名被央企、國企包干。數據顯示,中國遠洋繼 2011 年凈虧 104 億元后,2012 年再度虧損 95 億元,蟬聯虧損冠軍。緊隨其后的是中國鋁業、中國中冶、ST 鞍鋼、馬鋼股份、山東鋼鐵、安陽鋼鐵、ST 鋅業、華菱鋼鐵。在 88 家 ST 公司中,有 20 家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在這 20 家公司中,央企上市公司居然有 13 家,所占比高達65%。此外,從年報可見,2012 年,10 家央企虧損竟然高達 500 億元。
國營企業雖然普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薪酬福利卻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有統計數據表明,壟斷行業以占全國 8% 的員工拿取了占 50% 的工資。然而,這些名義上的屬于“全民所有”的國企,自 1996 年至 2007 年,11 年間,沒向國家上交過一分錢的利潤,更不曾給老百姓(股東)派發過一分錢的紅利。2008 年之后,國企雖然開始上交利潤,但僅為其利潤的 5%,并且還以種種莫名其妙的理由返還。
近年來,國有壟斷愈發強勢,人為設障市場準入,限制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經營的 80 個行業中,允許國內民營企業進入的僅約 40 個。而與此同時,中國民營企業還必須“帶著鐐銬與強大的外資共舞”。眾所周知,在華外資企業不僅擁有雄厚的資金技術實力,至今仍享受某些“超國民待遇”。民企螞蟻與外企大象同臺競技,其結果不言而喻。斗不過國企,玩不過外資,這是現行體制對民營企業的摧殘。由于經濟政策的不公,以及國有企業對于各種資源的多吃多占,使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日趨狹小,不得不依附于政府與國企及其衍生出的尋租市場機會而生存。
“行賄”是民企的“原罪”之一,不行賄難以做大,行賄之后度日如年。前一段時間,某上司公司老板被紀檢部門帶走“協助調查”,在資本市場和建筑裝飾行業鬧得沸沸揚揚,引發多種版本的揣測,其版本之一就是“涉嫌行賄”。反腐的目標本來是官員,但往往是一個官員落馬連帶一批民營企業家倒霉。“涉嫌行賄”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民營企業家們的頭上。
融資“找錢”是民營企業的又一噩夢,盡管有若干政策扶持,但是越來越開明的政策往往像玻璃門一樣,讓民營企業看得到卻很難進得去。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風險投資,都讓民營企業熱切的眼神在無限期望中漸漸黯淡下來。于是,一些中小民企只好無奈地轉向民間高息借貸,趕上了好時機,企業經營倒還能還本付息。一旦市場環境有變,往往就還不上欠款,情節輕者,如跑路老板被“請回”;稍為嚴重一些的,被視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狠狠地挨板子;最為極端的,則可能演變成“集資詐騙”,弄得人亡家破。客觀地說,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保證國民經濟良性運轉、承載就業的堅實基礎,已經扮演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角色。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截至 2012 年,中國民營企業已達 5651 萬戶,承載著 2/3 以上的就業人口,GDP 總量占到全國一半以上,提供著約 90% 以上的衣、食、用等生活必需品,不僅保障著市場的豐富供應,也保障著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循環。
民營企業已到了非松綁不可的地步。政府必須為民營企業開放更多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