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用 CPI(消費物價指數)來衡量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是因果關系。
從官方發布的 CPI 數據來看,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常態。實際上,相對于普通百姓對物價上漲的直觀感受,CPI 數據實在太溫柔了。這是因為,我國 CPI 的各項權重不合理,造成 CPI 不能客觀地反映物價變動情況。食品權重過高;在百姓生活支出中占據不小比重的教育、醫療費用等權重過低;居住費用不僅權重低,而且其基數低得離譜,而近年價格大幅上漲,讓百姓有切膚之痛的商品房甚至不在 CPI 這個筐子里。
其實,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結出的果子,而不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原因。如弗里德曼所說: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通貨膨脹之“貨”,不是任何一種具體的商品,而是流通中的貨幣。通貨膨脹的實質是貨幣超發。
因此,貨幣發行量和增長速度比 CPI 更能真實地反映通脹的程度。
國際上一般采用 M2 指標來計算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M2 即廣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 + 支票存款 + 儲蓄存款 + 政府債券。M2 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現金 + 支票存款),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儲蓄存款 + 政府債券)。
2003 年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寬松貨幣政策時期,廣義貨幣總量從 2002 年底的 18.3萬億元(本文出現的貨幣名稱均為人民幣,下略)猛增到 2012 年年底的 97.4 萬億元,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2012 年底,美國的 M2 余額為 61.21 萬億元,整個歐元區的 M2 約 75.25 萬億元。M2/GDP 通常被用來度量一國的貨幣超發程度,一般而言,該比值越大,貨幣超發越嚴重。
過去 4 年,中國貨幣供應量激增 50 萬億元,幾乎翻 番。 其 與 GDP 之 比, 也是一路水漲船高。隨著 2012年 12 月 M2 余 額 逼 近 百 萬億元大關,全年 GDP 達到51.93 萬 億 元, 中 國 M2 與GDP 的比例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的 1.88 倍。 如 果 貨 幣 總量的擴張與 GDP 增長同步,即 M2 與 GDP 之比大致維持在 1.5 倍的水平,那么目前只需要 75 萬億元的貨幣總量。但事實上,現在貨幣總量已足足超出 22 萬億元。通貨膨脹的本質,是債務人掠奪債權人。在通脹時代,誰當債務人誰占便宜,誰當債權人誰倒霉。因此,不管是企業還是家庭,都應該爭當債務人,少存款,多貸款,合理負債。合理的負債也是一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