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海岸線上,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城鎮--浙江樂清市柳市鎮。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出現了許許多多改革新事物。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電器的生產,使這里聲名遠播,成為新聞界、經濟界和理論界的關注焦點。江澤民、李鵬、胡錦濤、李瑞環、尉健行等中央領導和費孝通、董輔、魏杰等一批著名經濟專家也先后踏上柳市,對柳市的做法給予肯定或指點迷津,極大地鼓舞了柳市人投身改革大潮的信心和激情。
以柳樹下形成集市而得名的柳市鎮是座歷史悠久的城鎮。早在西漢時,這里就已經形成村落,集鎮則形成于北宋。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一直記載的卻是貧窮和落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柳市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柳市大地。柳市全鎮總面積49.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畝,戶籍人口9.8萬,外來人口近8.2萬,下設8個辦事處,轄77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人多地少的柳市鎮通過全鎮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成為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驗區、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浙江省首批對外開放重點工業衛星鎮、星火科技示范鎮。
柳市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奇跡,是"溫州模式"的一個縮影,特別是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柳市經濟朝著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發展。近3年來更是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從1999年至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由27.9億元增加到40.03億元,年均增長19.7%;工業農業總產值由71.6億元增加到96.7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各項總收入由2.7億元增加到4.07億元,年均遞增22.8%;外貿出口交貨值由8.8億元增加到13.6億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收入由9480元增加到11857元,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名列溫州市綜合實力第一名,躋身浙江省十強鎮前列。
工業經濟已成為柳市的支柱,增長速度快,集聚水平較高。2001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5.58億元,銷售總額92.62億元,產銷率為96.8%。"質量立鎮、名牌興業"戰略深入實施,"正泰"和"德力西"商標在2000年年底被國家工商局商標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49家企業商標和多個產品分別被評為浙江省、溫州市著(知)名商標和品牌產品。250家企業獲得ISO9000、ISO14000等體系認證,并有一批企業還分別獲取了美國UL認證、德國VDE認證、國際CB認證、芬蘭FL認證證書等,摘取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金鑰匙"。企業技術改造方興未艾,3年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0.65億元,列入省級以上新產品試制計劃22項,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3.9%。企業規模效應進一步凸現。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企業從1999年的87家增至2001年的131家,其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65%以上。
2001年,柳市鎮和溫州市人民政府、樂清市人民政府等一起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中國電器文化節",同年,在北京和《經濟日報》一起舉辦了"柳市現象"高層研討會,再次引起了全國各地的矚目和中央領導的關注。2002年春節,根據"政府給牌、文化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的思路,在柳市又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電器文化節",參展企業達350家,涉及電力電器、建筑電器、家用電器等一千多類兩萬多個品種。其中還有德國西門子、法國施耐德、芬蘭瓦薩控制公司等18家世界知名企業及其中國機構參展。整個展會參展人數達30萬人次,規模恢宏,盛況空前。更讓柳市人興奮的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節會期間正式命名并派員授予樂清柳市為"中國電器之都"。"中國電器之都"正式命名并落戶,對樂清尤其是柳市人而言,這無疑是獻給他們的一份新春厚禮,同時也是對他們多年來為打造"中國電器之都"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的充分肯定!
回顧柳市所走過的路,柳市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并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濃厚特色,中共樂清市委常委、柳市鎮黨委書記吳存忠同志撰文認為,究其根源,就是柳市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緊緊抓住一個又一個發展機遇,追潮逐浪,敢試敢闖,銳意改革的結果,率先在浙江乃至全國突破了以農業為支配地位的經濟框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現了"工農并舉、以工促農、以工舉市"的格局,從而促進了柳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使柳市成為東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
柳市的魅力在哪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柳市堅持把鄧小平理論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同本地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柳市特點的發展路子,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柳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開始向二、三產業轉移。他們放下鋤頭,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從發展家庭工業、小商品入手,發展集市貿易,搞活流通渠道,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隨著原始積累不斷增加,一些農民尋親靠友進行聯合經營,從而出現了股份合作這種當時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國內外專家認為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為推進中國經濟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當柳市股份合作企業迅猛發展的時候,由于一些家庭工廠、股份合作企業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以及部分人利欲熏心,導致柳市假冒偽劣電器產品泛濫成災,使柳市低壓電器行業走向低谷。1990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發文,要求國家六部局聯合進行整治。同年6月,國家六部局組織聯合工作組到柳市檢查,浙江省、溫州市和樂清市也組成工作組進駐柳市。在"打擊、堵截、疏導、扶持"八字方針的指引下,柳市上空迷霧撥開,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股份合作制蓬勃發展的同時,柳市的一些企業開始改變初期的"人與人聯合",而走向企業與企業的聯合。1994年初,正泰集團以資產為紐帶,以產品為龍頭,銷售為橋梁,組合、兼并了一批企業,組建了柳市第一家企業集團。爾后,德力西、天正、新華、長城等一批企業集團相繼組建,到1998年底,全鎮已組建集團公司23家,如今已達30來家。集團的成立,實現了優勢互補,改變了低層次水平的重復生產,大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1996年7月,柳市的股份制改革又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以長江股份為代表,柳市鎮出現了以自然人為發起人、法人為發起人以及自然人與法人共同發起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企業一邊組建集團,一邊又組建股份有限公司,集中了"大"和"規范"的優勢。并呈現出以低壓電器為基礎,跨行業經營的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該鎮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占了全鎮企業數的80%以上,產值占了90%左右。而在全國大中小城市設立的直銷公司(中心)、特約經銷點達到了15000個左右。
近年來,柳市的一批企業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之路,并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
作為柳市鎮龍頭企業和位居中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第五位的正泰集團,從1984年創辦之初的5萬元資產、8名員工、1萬元產值起步,已發展成為一個總資產11億、1萬多名員工、年產值幾十億元的大型集團企業。該集團于1996年成立專門的國際貿易機構,先后在歐洲、北美洲、中東等地區建立了20多個辦事處和銷售機構,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他們不斷投入巨資購置一流科研設備,成立了集團技術開發中心,并在內部制訂了推進科技進步的"十六條"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集團的技術創新,僅1999年集團就開發出37大系列100多個基型的新產品。此前的1998年,正泰還針對民營企業中滋生的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的現象,進行大刀闊斧改革,200多名行政人員被充實到生產第一線。
德力西集團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撲面而來的新形勢,也積極創新、改革。集團每年按銷售額的5%比例提取作為科技開發投入,創辦了電器科學研究所,在國內同行中率先建立了進出口公司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電器產品推進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同時,穩步向房地產業、信息產業推進。
商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面對市場競爭日趨劇烈、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和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天正集團居安思危,進入新的世紀以來,頻出重拳。為了構筑更高層次的人力資源庫,天正高薪聘請了幾名上市公司的決策層人員,并在本集團內挑起重任。如今,該集團已引進了20多名MBA,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02年,該集團還同世界電氣巨人ABB公司實現合作,形成強勢互補的態勢,以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
企業必須在不斷變革和創新中完善自己。長城集團公司董事長葉祥堯對此深有體會。近年來,長城集團公司在實現同世界500強企業西門子合作、產品獲國家科技創新獎和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的情況下,不斷進行營銷和管理創新,2001年集團公司進行改革,引進了20多位投資者,增加了7位新董事,原6位董事中,有2位出局。總經理葉祥桃還主動讓賢,自己找了一位有多年企業決策、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挑起了總經理的擔子。
在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的同時,柳市鎮還積極探索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使非公黨建工作得到發展和提高,共組建非公企業黨委2個、黨總支5個、黨支部116個,擁有黨員981名,制訂了《黨員組織關系接轉暫行規定》,加強了對黨員組織關系轉移工作的管理。此舉得到前來柳市鎮視察的江澤民總書記和胡錦濤副主席的高度評價。
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器之都"
低壓電器是樂清柳市的支柱產業,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柳市擁有低壓電器企業1400多家,低壓電器占柳市工業經濟的90%以上,電器產量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其產量、市場占有率、出口創匯均居全國第一,已遠遠領先于曾經名噪全國的京津、上海、佛山、天水、遵義其他五大電器生產基地。
柳市電器20年來經歷了家庭作坊式、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規范化的股份制四個階段,目前已形成了集團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格局,并成為全國生產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市場占有率最高、產品品種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電器生產基地。
因此,近年有不少媒體以"中國電器之都"的稱謂讓柳市在電視和報刊上頻頻出現,并用"熙熙攘攘、人潮車流、數不清的電器商店、電器企業一家挨一家、現代化工廠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等詞匯來描述柳市低壓電器市場的繁榮情景。
而有關專家也很自然地把柳市稱為"中國電器之都"。專家指出,從柳市低壓電器的發展規模、產業集中度、產量和市場占有率以及產品知名度等多方面來看,它作為"中國電器之都"是名副其實的。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杰認為,柳市作為我國低壓電器的主要生產基地和中心,已是不爭的事實。柳市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電器之都,主要當時具備四方面的條件:第一,因為當時中國是短缺經濟,什么都缺,只要敢辦企業,生產產品都能賣掉,產品賣掉企業就能發展。柳市人勤勞勇敢,敢于天下先,敢于先辦企業,最終贏得了中國低壓電器制造中心地位的確立;第二,當時中國是計劃經濟,當計劃經濟還沒有完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候,柳市人首先走向市場經濟,抓住了市場經濟的先機,因此首先發展起來;第三,當時中國沒有完全開放,只有沿海開放,柳市作為沿海地區,有先開放的比較優勢;第四,柳市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民營企業集中,民營企業的良好機制優勢為柳市成為中國電器之都提供了條件。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對柳市近幾年的巨大變化感到非常驚訝,他告訴記者:"柳市已今非昔比,他這次來柳市發現與幾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城鎮高樓林立,電器市場車水馬龍,正泰、德力西、天正、長城、華通機電等一批企業的現代工廠拔地而起,當年的一些個體戶或小老板搖身一變成了企業家,在短短的幾年內,柳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洋溢著電器之都的生機與活力。
更讓袁鋼明大惑不解的是,溫州當年非常紅火的童鞋、羊毛衫等專業市場有的發展緩慢,有的走向衰落,有的已不復存在,而柳市低壓電器市場依然興旺發達。為探究其中奧秘,袁鋼明深入正泰、德力西、天正、人民、三信國際等企業作了一番調查,袁鋼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柳市的成功跟產業選擇有重大關系。柳市的最大成功在于擁有自己的基地,并且這個基地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地,它已集中了很強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形成配套生產和分工協作,專業化程度非常高,這是國內包括國外別的電器生產基地都無法比擬的。國外雖有不少大型低壓電器企業,但像柳市這樣產業集中的基地卻很少,目前柳市低壓電器產業占整個經濟的90%以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生產和從事低壓電器或與低壓電器行業有關的工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柳市的活力主要是恰當的產業定位,低壓電器屬于勞動密集型與高科技相結合的產業,是溫州最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在國際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一個小城鎮里能擁有兩個電器行業的"中國馳名商標",并且是中國電器行業惟獨的兩個馳名商標,這為柳市贏得"中國電器之都"這一美譽增加了不少底氣。
對于"中國電器之都"落戶樂清,樂清市委書記陳棉權說,這是樂清人民多年來共同努力拼搏的結果,也是樂清的驕傲。樂清人憑著"敢為天下先"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闖蕩全國,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使樂清從一個農業縣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工貿為主的初具現代格局的縣級市,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路子。特別是電器行業,經過2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柳市為代表的全國最大的電器產銷市場,涌現出一支經商辦企業隊伍,打響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初具知名度的企業。
陳棉權認為,樂清特別是柳市的電器產品已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沖擊力,只要堅持"質量創牌不動搖",完全可以實現更大程度的跨越。因此,他希望樂清電器行業要抓住入世的機遇,爭強升位,為打響"中國電器之都"和國際電器城品牌而共同努力。
主管工業的溫州市副市長冒康夫在電器文化節開幕式上表示,低壓電器與樂清、溫州的名譽榮辱緊緊連接在一起。過去因為樂清柳市制售假冒偽劣低壓電器影響全國。十幾年來,溫州各地通過實施"質量立市"戰略,不但解決了行業性、區域性的產品質量問題,而且形成了以質量求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樂清柳市以低壓電器的"大、高、優"再次聞名全國,樹立了"中國電器之都"的大旗。低壓電器不僅是樂清及柳市的標志和旗幟,更是溫州的驕傲。
樂清市委常委、柳市鎮委書記吳存忠對樂清摘取"中國電器之都"這項桂冠感到十分榮幸。他說,打造"中國電器之都",柳市"電器人"整整花了22年的時間。面對這來之不易的殊榮,他希望柳市"電器人"能牢記昔日"假冒偽劣"產品成災而遭致全國封殺的慘痛歷史,用心維系榮譽,規范市場,進而能在國際舞臺上爭得地位。
改革春風勁吹,開放號角急催。背負著昨天成功和光榮的柳市鎮,站在新的改革浪尖上,面對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還需要奮勇拼搏,做很多很多工作。但我們相信,只要該鎮全鎮人民搶抓新的機遇,開拓進取,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步伐,推進城鎮綜合改革,追潮逐浪的柳市,一定會再領風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