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泉州出發,沿著324國道,大約1小時左右,就進入南安水頭鎮區。記者發現,這個聞名全國的石材重鎮,不再如昔日一般,四處林立著低矮、混亂的石材加工廠,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總部大廈、研發中心、工業園區、展示大廳等,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已然成型。
作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鄉鎮,近兩年來,該鎮以五大戰役為契機,從“工業生產園區化”、“居民生活城鎮化”兩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與整治,取得顯著成效。近日,記者前往水頭,探尋該鎮的“新城”之道。
綠色工業,讓環境更加宜居
在鵬翔公司,記者看到,通過崗石生產真空振動加壓成形技術,將廢棄的石粉、邊角料“糅合”成人造大理石,利用其比天然石更強的耐磨、抗壓、抗折等特點,任意裁剪成各種新款家具,裁剪下來的邊角料又回爐加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流程,讓人嘖嘖驚嘆。
作為中國石材生產第一鎮,水頭鎮石材企業超過一千家。近年來,伴隨著石材產能不斷擴張,粉塵、空氣、土地,甚至水資源等污染緊隨而來,水頭的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南安市的全力支持下,水頭鎮關停了數百家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作坊型企業,并出臺實施《促進石粉碎石收集處理和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和《石粉收集處置與管理工作實施意見》。
成效很快顯現。作為污染源的粉塵,變成了“香餑餑”。目前,水頭共有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110多家,石粉綜合利用率70%,碎石利用率90%以上,年產值超過10億元。
針對中小制造企業布局混亂的局面,鎮里還力推“企業進園區”,海聯創業園、泉南創業園等多個工業園區相繼投入使用,一大批中小企業匯聚在一起,形成聚集效應,改善了布局,極大地改變了水頭工業面貌。
“去年初以來,來水頭投資的企業太多了,我們必須綜合考慮環保、經濟效益等方面,挑選最優企業入駐。”水頭鎮黨委書記王培育告訴記者。
走進海聯創業園區,一座大型的中小企業運營中心進入記者視線。記者了解到,這個中心占地45公頃,目前已有30多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分別來自福州、廈門、上海、寧波等地,經營范圍涵蓋石材、貿易、石油、化工等多個領域。
“我們堅決對污染說‘不’,所有入園企業必須實現零排放、循環發展、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勞動附加值,能夠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揮較大作用。”該創業園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在綠色工業的帶動下,如今的水頭,空氣清新了,溪水清澈了,一個宜居的工業新城出現在世人面前。
完善配套,讓百姓樂享生活
67歲的水頭鎮區居民黃生水喜笑顏開,帶著3歲的小孫子正漫步在水頭五里橋文化公園。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水頭鎮的五里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橫跨安海灣,是世界現存最長的梁式古橋。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工業污染和受到破壞,五里橋及其周邊,一度成為水頭一帶臟、亂、差的代名詞。
2008年底,五大戰役的號角吹響,水頭鎮被列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鄉鎮。水頭人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契機,投入2.5億元,迅速啟動五里橋文化公園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050畝。一年多來,該項目進展順利,目前已進入掃尾階段。
“這個項目的運行,不僅清理橋兩側的淤泥,解決五里橋緩沖池堵塞、水體發臭的現狀,還使水體面積由原來的7.1萬平方米擴大到33萬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原來五里橋兩側的水質。”該項目負責人蘇景海告訴記者。
如今,在水頭鎮,像五里橋文化公園這樣的配套項目隨處可見。市民中心、濱海醫院、培訓中心、景觀大道……一個個高起點、高標準的配套工程,正在加速建設,極大地改變了水頭鎮原來的面貌。
王培育向記者介紹,作為一個工業鄉鎮,目前水頭鎮擁有戶籍人口11.8萬人,常住人口20多萬人,人口資源是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在城鎮整治過程中,如果不加緊落實民生、基礎設施項目,配套服務跟不上,人口聚集效應就會難以實現,工業經濟的發展就會失去支撐,整個水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檔次也就提不上去。”
城鎮整治,也要不失傳統。走進水頭鎮區西部,紅瓦朱墻的民房,曲徑通幽的小道,散發著濃濃的傳統韻味。據了解,為保持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鎮里在鎮區西部一帶規劃了這個傳統民居保護區,并投入資金,修繕老民居,完善周圍的路網配套。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保護區項目實施后,提升了這一帶的知名度,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直接帶動了餐飲、住宿和商業,成為當地居民的增收來源之一。
水頭人,正在樂享自己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