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發(fā)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guān)于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過去,還沒有現(xiàn)代比較方便的發(fā)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fā)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fā)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這發(fā)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來蒸饅頭啦,因此民謠中自然也就有了“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臘月二十九因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這天家家置擺酒席一桌,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別歲。還要在屋外焚香,稱為“燒天香”,一直要持續(xù)到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