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號稱中國本土最大建材超市的東方家園建材超市(下稱“東方家園”)正面臨著淪落的命運。東方家園在北京僅有的5家門店全部暫停營業,成都的兩家門店也在近日暫停營業。
業內人士稱,持續的房地產調控對家居建材行業影響巨大。而東方家園第二大股東東方集團則稱,東方家園出現如此窘況是因為大股東龍柏宏易資本集團(下稱“龍柏”)一直以資金短缺為由拒絕履行增資義務。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長沙市萬家麗路的東方家園建材超市,雖然“東方家園”標志依然顯著,但“建材超市”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被劃作一個個小單元的租賃模式。即使如此,整個賣場仍然門可羅雀。
全國門店萎縮,長沙店變身“大排檔”
數據顯示,2005年東方家園鼎盛時期,在全國擁有約25家店面,而目前店面還有20家(不包括關閉的)左右。
東方集團方面介紹,在2008年股權出售后至今,在東方家園上的虧損已累計達5億元。鑒于東方家園經營困難,東方集團及其關聯企業、合作企業2012年累計借款給東方家園3億元。2012年上半年,東方家園營業收入約1.9億元,營業利潤-1.25億元;2011年同期,東方家園營業收入5.1億元,營業利潤為-1.5億元。
面對持續下滑的業績,東方家園在長沙已嘗試打破曾引以為豪的“建材超市模式”。昨日,記者在長沙市萬家麗路的東方家園建材超市一樓看到,賣場被切割成一個個小鋪,租賃戶各自經營著自己的商品和品牌。然而,整個賣場鮮有顧客,超過7成的鋪面甚至沒有導購。
“以前是超市的樣子,去年開始對外出租的。”經營戶李芳(化名)一邊織毛衣一邊跟記者說,“不過每個鋪面價格也不一樣,這里租金跟馬路對面的萬家麗建材市場比肯定要便宜。這里的業主還是東方家園的,他們現在負責這里的管理。”
據悉,不同于本土其他賣場的租賃模式,東方家園曾以自建店為主,不僅成本投入大,盈利周期相對也久,后來調整為自建與租賃店面并舉。而長沙東方家園則是東方家園家居建材商業有限公司的自建店,公司擁有此賣場的產權。
業績下滑,缺乏大股東資金支持
截至2011年末,東方家園經審計總資產82019.69萬元,凈資產-11652.862萬元,營業收入90887.13萬元,凈利潤-14071.03萬元。除了降至冰點的業績單,讓東方家園雪上加霜的是“東家”的“不聞不問”。
資料顯示,2008年瑞寰基金下屬的中國家居建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ARCHHouseholdLimited受讓了東方家園65%的股權,并在股權轉讓協議中承諾向東方家園增資6285.7萬美元,實際到位僅1372.7萬美元。
2012年初,中國家居建材和ARCH將其持有的東方家園65%的股權轉讓給了龍柏。東方集團對媒體表示,龍柏曾在與東方家園簽訂的合作框架備忘錄中明確承諾將繼續履行瑞寰基金尚未完成的增資義務,會在2012年6月30日前向東方家園完成剩余部分增資。但在龍柏成為東方家園控股股東后,卻未履行其承諾的增資義務。
而龍柏總經理蔣躍敏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表示,整個投資交易尚未完成,主要原因是東方集團承諾的增資條件尚未達到,所以不存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剩余部分的增資義務。
在缺乏“大東家”資金支持的狀況之下,2012年12月6日東方集團公告稱,因不再處于相對控股地位,不再將東方家園與上市公司合并報表計算。一個月后,一場關門潮開始席卷全國。
[觀點]
自助選購模式國內“水土不服”
“持續的房地產調控對家居建材行業的影響巨大,因此東方家園的虧損在一定程度上有可預見性。”業內資深人士鄭先生分析說,“其次,自助化的建材超市模式在中國的拓展本身值得質疑。在國外,人們通常自助完成室內裝修,而在中國人們通常在通過樣板體驗之后,再由裝修公司協助完成裝修,自助選購本身并不符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主打建材超市模式的家得寶敗走中國、百安居連虧6年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