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1998年,澳門創律旅游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買下“瓦良格”,據說擬改造成娛樂用船。交船前,烏克蘭迫于第三國的壓力,將“瓦良格”上的艦載武器設備和動力系統等設備拆卸一空。
鄭明為此非常惋惜。他說,如果中烏兩國協商購買,派人嚴加把守,就不會發生很多設備被拆被盜的情況。
很多人懷疑創律旅游娛樂公司有軍方背景。在其老板徐增平的履歷中,其軍旅經歷和兼任中國體育工作者協會(香港)主席的經歷,讓人浮想聯翩。
但鄭明和于瀛都否認了這種猜測。
盡管廢舊,這艘船在被拉回中國途中,還是在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被卡。土耳其給出的理由是,這條船沒有動力,如果過海峽擱在那兒了,誰都過不了了。另外,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根據《蒙特利爾公約》規定,“瓦良格”飛行甲板的長度超過300米,可以供戰斗機起降,仍具有軍事價值,所以不能通過。
為了解決此事,中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與土耳其政府進行了多次接觸。據知情人士透露,國防部、外交部和交通部都派人前往斡旋。大連造船廠前副廠長唐士源在電話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也曾被派往土耳其協助拖船。
2001年7月,原本站在反對放行一方的土耳其軍方,態度開始轉變。總參謀長凱維芮柯魯應邀訪問北京后,于8月初照會總理府“建議放行”。作為條件,土政府要求中國開放對土耳其的旅游,爭取每年有200萬人次中國游客到土耳其,這將為其創造每年20億美元的外匯。
據知情人透露,購買“瓦良格”號花費了兩千萬美元,但買者沒料到的是,經過旅途的折騰,這艘船抵達大連的時候,平添了500萬美元的意外開支。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發現創律公司的資金來源存疑。經調查發現,創律購買“瓦良格”的款項,是從國有的華夏銀行貸的,但這筆貸款并沒有合法的手續。于是,創律公司被要求還款,在其無力還款的情況下,“瓦良格”被收歸國有。
對于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前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說,“瓦良格”抵達大連后,徐增平曾經找到已退休在家的自己,表示只要軍方想要,愿意原價賣給海軍。張序三不敢做主,建議他去問問船舶第七研究院。
“瓦良格”抵達大連后,相關方曾為如何處理它發生爭執。擔心此舉會帶來外交風險的有關部門對購買“瓦良格”頗有意見,一些其他的機構還曾建議將“瓦良格”拆成廢鋼鐵。
一直在航母問題上孜孜以求的軍方有關部門認為這樣做有點可惜,建議“將其改建成一艘訓練艦也好”。于是,一個關于改建“瓦良格”號的報告報上去,并最終獲批
裝備“瓦良格”
從制造特種鋼材的技術難關,到護航艦的不足,第一艘航母給中國海軍帶來種種考驗
花了3個小時,“瓦良格”號被6艘大馬力拖輪從大連內港西區4號散貨碼頭,拖入2003年竣工的大連造船廠第一工場30萬噸級船塢。這一天是2005年4月26日,距離“瓦良格”抵達大連已經過了3年。
船塢內,附著在瓦良格艦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徹底清理,全艦表面噴涂防腐材料,螺旋槳、舵面等部件被檢修一新。2005年8月,煥然一新的瓦良格重新出現在碼頭,艦身涂裝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固有的淺灰藍色,水線下由原來的鐵紅色防銹漆變成黑色防銹材料。到了12月,瓦良格的涂裝基本完成。
這是首次對“瓦良格”進行大規模改造,接下來的3年間,而“瓦良格”的表面構造不再有變化。
技術難題拖延改造進度
“對‘瓦良格’的修復必須要有特種鋼材,有可能在剛開始主要是攻克這個技術難關。”一位海軍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軍艦的鋼要經得起海水腐蝕,表面還需涂防銹材料;被海水腐蝕,艦體的防護能力就下降。另外,由于地球磁場的作用,軍艦若干年后會被磁化,這就容易被雷達探測到,所以要進行消磁。而‘瓦良格’原有的鋼防腐、抗磁化能力都很強。”
2008年底,從網絡上流傳的照片可看出,“瓦良格”外部有明顯的施工跡象,飛行甲板前部被切割。比較“瓦良格”同級的俄羅斯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可以得知瓦良格改造前的布局,由此可以推測,瓦良格上原有的12組SS-N-19反艦導彈圍井被拆除。
“從照片(網絡)上看,類似SS-N-19這種遠程超音速巡航導彈我們沒裝,圍井位置在甲板下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海軍大校劉江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根據“庫茲涅佐夫”號的剖視圖,《艦船知識》的文章曾推測:“按照我軍裝備特點設計的新型作戰指揮艙移到原來‘花崗巖’(SS-N-19)導彈艙的位置,這個位置兩側用于保護導彈艙的隔離艙恰好成為作戰指揮艙的屏蔽”。
2009年5月,“瓦良格”艦艏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側原有的俄文艦名也被鏟去;8月21日,艦島改造開始。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被推入舾裝碼頭,改造的外部進程曝光在軍迷眼前。
位于武漢黃家湖新區內的類似航母試驗建筑,以及酷似俄羅斯蘇33艦載機被稱作殲-15的戰機也陸續被網友拍到。
蘇聯解體時,“瓦良格”只完成約68%的工程,動力、武器、指揮控制等系統都未安裝。
隨著“瓦良格”的改造工程不斷被媒體曝光,在中國軍方一直未正面回應的情況下,類比已服役20年的同級別航母的“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未來仍被一步步推測出來:艦長302米、寬70.5米、吃水10.5米、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排水量滿載67000噸、航速29-31節、艦載機總數不超過50架。
從各角度的照片看,“瓦良格”的煙囪外形并無多少變化,因不同發動機對應的煙道設計不同,煙囪的外形也不一樣。“動力系統這方面可能按照原有設計,和‘庫茲涅佐夫’號差不多。”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常規動力航母分為括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庫茲涅佐夫”號有8座重油鍋爐,4臺蒸汽輪機,動力艙為4個獨立的輪機艙,功率20萬馬力,最大續航力為8500海里。目前,國內國產蒸汽輪機技術已較為成熟,能為航母提供機組。
“冒煙那么黑(瓦良格試車),肯定燒著重柴油,是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是航空煤油,煙就很淡。” 劉江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網友的照片都拍了,官方不會公布艦上的武器裝備,但業內人士能看出來。現在這個時期,我只能說‘瓦良格’改造后裝有艦載近程防御武器、速射炮,對空導彈有類似美國的海拉姆導彈,類似守門員的多管速射炮。這些武器也都是所有航母要裝的。”
滑躍起飛的短板
作為海上的飛機起降平臺,航母艦載機能發揮多大作用,直接決定航母戰斗力。“瓦良格”會搭載何種飛機,其中最為主要的戰斗機是何種型號成為議論的焦點。
有外國媒體猜測中國將使用和蘇-33類似的殲-15,但艦載機的代號究竟是什么,是否有該機型存在,都沒有得到官方證實。
除了艦載機本身性能的優劣,如何在航母上起降也頗為關鍵。
“庫茲涅佐夫”號配有30多架蘇-33艦載機,和“瓦良格”一樣,在弧形甲板上采用滑躍式起飛。起飛前,阻攔裝置將起落架擋住,飛行員將油門加到最大,飛機劇烈抖動時,阻攔裝置放開,飛機滑出。利用滑板運動的原理,上翹的弧形跑道助飛機向上躍升,完成起飛。
“蘇-33在庫茲涅佐夫號上起飛,加滿油就不能掛滿彈,滿彈就不能滿油,因為滿油滿彈飛機就有三十多噸,無法正常起飛。這也造成蘇-33的戰斗能力不能完全發揮出來。”中國航空博物館研究員張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甲板上滑跑距離有限,加速度的能力有限,滑躍起飛,特別大的問題是很難起降重型飛機。”而這也是擁有滑躍甲板的航母最大的短板。
俄羅斯已經考慮,用更小更輕的米格-29K替換蘇-33。
英國海軍在1951年研制出蒸汽彈射器。彈射技術現已被美國熟練掌握。飛機被彈射器彈出,以每小時近200公里的速度滑出,在100米內升空。彈射起飛是目前航母艦載機起飛的最佳方式。即便利用彈射技術,美軍的FA-18EF正常作戰載荷起飛,航程也只有400英里。
另有消息稱,國內的彈射技術已研究成功,但彈射器不能在“瓦良格”這樣的滑躍式甲板上使用。“彎的甲板,上面鋪的彈射軌道就卡住了。100米的軌道必須很直,不能出現一點應力彎曲,這將考驗國內的加工精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海軍大校劉江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飛機在陸地著陸時,有個漫長的飄飛過程,飛行員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飛機姿態,保證飛機落地平穩,起落架接地越輕越好。而艦載機降落時必須保持高速降落,以便于偏離跑道或是飛機尾鉤錯過阻攔索時,能迅速復飛,不讓飛機撞擊艦上其他設備、飛機,或者墜海。這種速度一般不低于飛機最小起飛速度,超過每小時150公里。通常來說,速度快些反而安全。美軍將在航母上降落稱為“可控墜機”。
“大家覺得艦載機是很復雜的,其實并非如此,艦載機的降落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中國航空博物館研究員張維說,“美國的電子助降系統,能在飛行員頭盔目視鏡上顯示一個個方格,只要沿著方格向下飛,就能正常著艦。飛出方格范圍,會有警告提示,如果無法回到方格內,就需要復飛。另外,艦上降落區域有助降鏡,就是一排燈,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飛機飛高了,燈顯黃色,低了顯紅色,下滑角度正好的是,燈顯兩黃兩紅。”
據資料顯示,蘇-33沒有類似美國的電子助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