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長班
劉華清的匯報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后果:中央軍委同意海軍建議,1987年在廣州艦艇學院開辦一屆“飛行員艦長班”。目前盛傳將擔任“瓦良格”艦長的兩位熱門人選:柏耀平和李曉巖,都出自這個艦長班。
艦長班學制三年半到四年,開始有10位學員,后來有一位因跟不上課中途退學。鄭明說,這體現了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現在,這些人都在50歲上下,年富力強,其中大多數軍銜都高于上校或大校。
鄭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班的開辦,證明了劉華清在航母發展上的遠見。“對航母來說,艦長是關鍵,他不僅要抓技術,還要研究海軍戰略,還要搞指揮管理,還要懂各種技術,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
航母的艦長既要有飛行員的素質,又要有航海的素質。美國航母的艦長,受限必須是飛行員或空勤出身,一般都要求在戰斗機上至少有3000個小時的飛行經歷,并在航母上有過800架次的起落指揮。其次,在擔任航母艦長之前,還要有相關軍事院校的培訓或任職經歷,以及在兩棲攻擊艦或者大型艦艇上擔任艦長的經歷,然后到航母上擔任副艦長,最后才會被提拔為艦長。
鄭明透露,選拔艦長班學員在當時是非常機密的事,主要但不限于在海軍內部選拔。當時,海軍院校有個分工,廣州艦艇學院搞艦長培訓,大連艦艇學院搞部門長班,比如航海長、通訊長等。“艦長要求這些都要懂,但不一定很專。”
鄭明說,當時海軍裝備技術部對科研經費的分配,有時就著眼于培養人才的需要,而不拘泥于追求直接的成果,同時也照顧到教授如何用科研把研究生帶出來。“造航母要十年二十年,培養人才也需要這么長時間,甚至更長。艦長班已經過去20多年了,現在果然培養出幾個人了。”他說,這需要組織有意識的培養。“從副艦長到實習艦長到代理艦長;從護衛艦到驅逐艦,再到驅逐艦支隊長。你得給他機會。包括出國訪問、執行護航等。”
“飛行員艦長班”只舉辦了一屆。這與當時充滿爭議的環境有關。“在有爭議的條件下,做這么多事已經不錯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艦長班本來是奔著2000年航母上型號的目標培養的。航母項目被推遲后,這些飛行員艦長不斷地接受段煉和培訓,有的被分配擔任驅逐艦艦長。這一背景使中國的航母與驅逐艦建立了聯系。
意外收獲
一位海軍內部知情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關于航母的討論議而不決之時,有兩起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高層建造航母的決心:一是1993年“銀河”號事件中,美國海軍以懷疑中國向伊朗運送化學原料為由,在公海上攔截中國商船“銀河”號;二是1996年臺灣海峽對岸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方面在東南沿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卻招來美國海軍兩支航母艦隊前來“示威”。
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中美軍事關系走向密切之時,美方曾經“樂見中國制造航母”,也曾多次邀請中國軍方領導人前往參觀美國的航空母艦。前述海軍軍官也曾獲邀到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尼米茲號上參觀。“那天,我們幾個人上午10點飛到香港,下午2點回大陸。美國人跟我們說,‘你們想看什么都可以。’”
此行讓中方人員深受震動,因為他們看到了美國海軍的強大實力。“登上航母,你就感覺到自己變成了大海的主人。”除了航母的規模、武器裝備令他們震動、汗顏并羨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設施也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中的一個人偶然去了副艦長宿舍中的廁所,結果讓他嚇了一跳——那個廁所有酒店一個房間那么大,裝修之豪華程度無異于五星飯店。他回來后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人都依次去了一次,開開眼界。”
然而,中國的航母計劃依然遲遲未決,直到1992年,一個讓航母從論證走向現實的機會出現了。
蘇聯解體后,大量軍工企業許多業務下馬,航母項目亦在其中。
1991年年底或1992年初,一位中國院校的老師與烏克蘭造船學院的同行交流聯系時,對方提及自己國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學校附近,邀請其有空過來看看。
從烏克蘭回來之后,這位老師馬上向上級匯報了此事。1992年3月,一支來自中國的航母考察團蒞臨烏克蘭城市尼古拉耶夫(這座城市當時在地圖上找不到)。考察團成員由造船技術專家和軍方代表組成。
這個考察團的任務有兩個:一、了解這艘船的性能怎么樣,二、了解烏克蘭方面的意向如何。
當時,解體后的蘇聯正在被15個共和國重新分割,1985年開始建造的“瓦良格”號繼續留給烏克蘭。因為沒錢,1992年1月,該航母停建。
此時,該船的工程量已經完成60%多。全艦已從船臺下水,停泊在船塢碼頭,艦上有的大型設備已裝上,電纜也有不少鋪設到位。
當時烏克蘭計算,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但出售解體后的廢鋼卻只能得到500萬美元。于是,烏克蘭積極為“瓦良格”尋找下家。
當時考察團成員看到,“瓦良格”上還有好多設備沒有安裝,動力裝置只是放在底座,沒有上螺絲。“這些設備之所以沒有安裝,或是因為設備還沒有交付,或是因為設備到了,但沒錢安裝。”
據知情人士透露,“瓦良格”的廢棄命運在蘇聯解體之前已有征兆。“各種配置交的不那么及時了。這里面有技術問題,也有經濟問題,比如船廠如果沒給預付款,各個廠就不能發貨。”
考察團到了烏克蘭以后,對方非常熱情,認為是“同志”來了。 “就是很信任你,以為你能幫我把這個‘兒子’養活。有的人還說,我也到你們那里去干吧。”
考察團還發現,離“瓦良格”不遠處,停著一艘核動力航母的艦體。“比‘瓦良格’更加現代化,廠方透露說要拆了賣給一家美國公司,賣的很便宜。”當中方人員詢問廠長能不能過去看看,對方說:“有什么好看的呀,造船廠里正在拆船。”
對“瓦良格”的考察在考察團里很快就有了答案:一、這艘航母性能很好,值得要;二、烏克蘭廠方是愿意賣的,甚至連人帶馬都給你。
前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說,這樣的考察團總共派遣了多次。海軍當時的思路,一是買個半成品,另一個是自行研制,“前一種更適合起步”。
回國后,考察團給上級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在現在看來都是實事求是的。
報告遞上去以后,一直沒有回復。向有關部門詢問,答復是“正在研究”。鄭明說,他很理解,在航母一事上,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答復。“不說行,也不說不行,就說研究研究。結果就可能延誤了時機。”
張序三說,當時對改造的投入大體有個估算,差不多要花幾百個億,才能把“瓦良格”完全建成,后來有關部門再一計算,費用又加了200億。于是,這件事一直擱置起來。鄭明1994年從海裝部長的位子上退下時,對他的長官、海軍司令說,“我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參與航母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