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Sevmash 造船廠內正在進行改裝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8月號(提前出版)報道】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與“瓦良格”號航母的改裝比較
俄羅斯為印度改裝“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與中國改裝“瓦良格”號航母都是在特定時期不得而已的選擇。二者的改裝有很多異同之處值得比較。
工程都很艱巨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在蘇聯時代稱作“巴庫”號,1991年蘇聯解體以后,改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
該艦從服役開始就不那么走運,它在1982年4月下水,1987年服役,這時已經接近蘇聯解體,因此就船體壽命而言,它比1988年11月下水的“瓦良格”號要大6年零7個月。1992年,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退役,因此“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事實上也就處于半失業狀態,或者稱為直升機母艦。真正服役只有6年,是蘇聯航母中服役時間最短的。直到1994年它一直在水面艦修理廠處于半維修、半放棄的狀況。從 1 994年開始,俄印開始正式討論“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出售給印度海軍的問題。幾經波折之后,2010年最終補充協議確定改裝費用為23.4億美元。2012年11月交船。
北方造船廠幾次在公開場合對媒體表示:我們一拆開船體之后發現,改裝工程如此浩大,所有地方都需要更換!最新的消息顯示,77%的零部件要徹底重新生產。
2011年2月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圖片顯示整個船體的改造基本完成,并且涂裝了印度海軍的船體顏色,新的船名也標志完畢。上層建筑還在施工之中,多數的雷達尚未安裝,顏色也并未涂裝,總體上比同期的大連“瓦良格”號航母的上層建筑改造進度慢。總體計劃是:2011年8月,“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應該完成全部改裝,駛往摩爾曼斯克第35號修船船塢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裝,海試活動大約需要一年。2012 年底移交印度海軍。
再看“瓦良格”號。2002年3月,“瓦良格”號拖至大連,至2006年“瓦良格”號基本上處于小改過程,為船體重新涂裝,部分恢復了電力等。真正開始更大程度改造的時間應該是2008年以后。這樣從2002年計算,“瓦良格”號從改造到海試長達9年,加速改造的時間至少3年。依照中國目前的造船能力,9年的時間足以建造一艘新航母。為何一定要改造“瓦良格”號?因為不這樣做,無法取得自己建造的經驗。眾所周知,一個造船大國,一定是從拆船、修船開始的,這樣才能更進一步了解內部結構。
方法完全不同
主要的原因是改造基礎就不一樣。“瓦良格”號當初的設計就是作為一艘起降固定翼飛機的航母完成的,因此基本的結構不需要更動,只需要更換動力、武器作戰系統,全面修復內部等。就這一意義而言,甲板、上層建筑的外形幾乎可以沿用。因此是以改造“內臟”為主。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的修改就必須大動筋骨。該艦原來只起降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甲板長度為274米、寬51米(“瓦良格”號為304.5米、寬70米)。改裝“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最大的工程實際上是安裝一個滑跳平臺,模塊化的滑跳平臺被“罩”到了船體前部,改裝的痕跡十分明顯。這樣長度增加到283米,寬度依然為51米。米格-29K艦載戰斗機還從未在該艦甲板上進行過測試,這是今年11月以后必須完成的工作,本刊認為米格-29K在長度為283米的航母甲板上進行起降,風險性要大于“瓦良格”號的殲15。
再看飛機數量的比較,“瓦良格”號與“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本來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航母,滿載排水量分別為67500噸和44570噸。因此戰斗力當然不同。“瓦良格”號至少可以攜帶24架殲15、24架 “卡”式直升機,其中應該包括至少4架卡31預警直升機和20架卡-28反潛直升機。因此兩艘航母使用相同的反潛、預警直升機,當然印度的“卡”式直升機的設備更為先進,尤其是數據鏈處理能力,這一關鍵技術俄沒有出售給中國。
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使用16架米格-29K,2010年開始連續交付,在基地進行培訓之中, 10架卡31預警直升機、卡28反潛直升機。飛機的數量明顯少于“瓦良格”號,后者攜帶的是更加大型化的殲15艦載戰斗機。
至于艦載武器、雷達系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 號比“瓦良格”號更為簡單。后者安裝了復雜的中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等。對空武器主要是FL3000艦對空導彈和X30型近防炮系統。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的雷達、武器安裝大大簡化。可見其改裝意圖主要是盡量以輕裝為主,這樣可攜帶更多的戰斗機。
比較兩艘航母的改裝特點,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的改裝能力在印度造船技術之上,否則應該由印度自己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