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曉月——遠山、近水、曉月、美橋
盧溝曉月是古時北京八京之一,其意境是由遠山、近水、曉月、美橋之情趣,相互映襯,渾然一體而構成的。盧溝橋一帶“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水淼水”。
盧溝橋在北京廣安門外西南,橫跨永定河上。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橋全長二百六十六米,寬八米,橋東端有碑亭,石碑正面為乾隆手書“盧溝曉月”四字,背面為乾隆書盧溝橋詩。
盧溝橋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發達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罷餞別酒,啟程上路,來到盧溝河畔已是夕陽西下之時了。客人們不得不找地投宿準備來日早行。于是此處逐漸發展為京城西南的第一個歇宿點。我們從元代《盧溝伐木圖》上看到當時盧溝河畔茶肆酒館、招商旅店之繁華及策馬驅車、步行擔擔、風塵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留宿的客人,一覺醒來,已雞鳴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覺是曉月當空,東方露出魚肚白色,天空殘月倒掛,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此時方可真正體會到“盧溝曉月”之意。金朝禮部尚書翰林學士趙秉文的一首盧溝詩:“河分橋柱如瓜蔓,路人都門似犬牙,落日盧溝橋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