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其他 > 正文
亞廈設計研究院院長謝天——《心造空間》
來源:    時間:2012-06-29 11:16:26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2012年6月18日,2012年度綠色設計學術論壇暨第三屆筑巢獎天津站啟動儀式順利舉行。浙江亞廈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謝天先生演講主題是《心造空間》:

浙江亞廈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謝天先生

  謝天:尊敬的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本次的論壇,前面聽一位國外的設計師從可持續方面講了諸多方面他的研究和一些項目上的創造,作為本人因為我想今天的題目,顯然叫《心造空間》,我想慢慢的從心讀到造,最后到達我們專業的空間。

  前面講得非常深入,我個人理解更多是技術層面講得可持續方面比較多的內容,接下來我在剩下的時間會從心到造,并在此論壇里對有關可持續性的問題做一些淺薄的、個人的理解和認識。

  心+造=藝術+技術=精神+物質=設計師

  有很多人說你是藝術家和工程師之間的工作,我在想除了心與藝術的結合,還有是感性理性的結合,我對今天心造空間的解釋。

  我們每做一個項目我們總是有個開始,甚至有個目標對這個項目的假想、設想和一個展望,也是藝術的一種情感最終的表達。“造”是物質,是一種手段,甚至是技術的表示,空間顯然是物質存在的感知,有精神構筑的境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

  來自佛家的一句話“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看到生命中很多輪回也是心回的模式,“心生念、念造命、命制運,運成人,人主事,事牽心”,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內心第一念,這一念是什么,就決定了后面的命運是什么。

  這個人叫威蒂法斯,跟我相處了一年多的時間,是一個在逃17年的犯罪分子,有了17年在逃的時間,再杭州從掃地賣門票慢慢的做一個增值的制科,最后調到新蓋的湘西寺做住持,這么一個逃犯在這么一個寺廟里待了17年并且做住持,這就跟我剛才講的那句話,人的內心的第一念決定了你的命運是什么樣的結果。

  對我們設計而言,道理是相通的,什么樣的心態什么樣的出發點就決定什么樣的作品。這里我們不更多的討論基礎問題,我提出的是三種設計師的類型:有一個順從型的設計師、改革型的設計師和對抗型的設計師。順從型的設計師:并不對自己工作的社會文化背景提出質疑,只是對現存設計規范和理念的順應。這是一個古典的空(PPT),我可以理解為順從型的設計師,業主需要什么你就怎么樣去完成他給予你的使命。 改革型設計師:深切關注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對現存設計范式及其社會體制不滿,意欲尋找新的設計路徑,又發現與現存的社會和組織實踐相沖突。 這個是想做一些改變,但同時會來一些問題。我做了這樣一個圖(PPT),整個的圖片非常干凈,有時候會顯得特別的突兀,很多時候我們改革型的設計師在尋找自己的路徑,同時會出現沖突的問題。 對抗型的設計師:同上一類型的設計師相同,對現狀不滿,但是解決的方案有所不同。采用的設計理念更具超前性和反叛性,常常與大多數公眾的理解存在差異,往往不會很快地為現存社會文化所接受。

  等會我會在案例里介紹,這是在杭州白馬圖的一個小房子(PPT)

  我個人理解設計師應該還有一種叫改良型型設計師,既不同于第一類設計師傅的,也有別于第二、三中設計師的,表現在一方面對現狀不滿,另一方面又不愿做基金和深刻的變革,進而在現有的基礎上稍加改良和變化,在并不引起設計的社會和文化結構根本變遷的基礎上,在有限的范圍內做有限的改良工作。

  這個圖在先進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在這個時代有很多東西,都是比較所謂歷史上的斷層,現實告訴我們不可能跨越這一百年。

  這是“心”的問題,海德格爾曾經討論過“居”的本質,他認為居的本質并不在于寬敞明亮裝修豪華的房子,居住本質在于一種肆意性質,肆意性質并不在于表面的物質性與數量概念。 我們對于心而言,心通常情況下我們的理解很多作品在做一個項目,可以成為一個工程,也可以成為工程的項目多數是由“心”欲而起,竟言語言傳,圖現、造物,最后意境而成。心有童心、歡心、用心。在我整個20年的創作過程中,童心給我更多的印象,歡心是對于美好的追求,對于一個項目總是充滿了環境,如果是消極的肯定是不會有更好的成果。另外一個是用心,是一種態度以及對技術的把握。

  下面這是我畫于80年代,可以說是我初中、高中時代的漫畫,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高新技術,沒有手機、沒有網絡,什么都沒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打鞭炮是莫大的榮幸,鞭炮是我們小時候也算是童趣的玩具,經常因為鞭炮相互之間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另外對童年記憶中對廊有一個理解,對城門有一個理解,總感覺城門以外的是殺頭的。我們甚至對牌坊有一些理解,這都是童年的故事。包括對“堂屋”的故事,經常兩個人玩彈弓,不小心把自己老祖宗的相框打破,最后在那里老父親打屁股。

  另外類似于“天井”的印象,那個時候沒有冰箱,夏天乘涼的時候看書,把東西放在井里,一邊看書一邊想西瓜是不是可以吃了,最后老奶奶告訴我們夏天涼的東西不能吃多。

  綜合上面的幾個例子,我想作為設計師在自己的設計過程當中是如何用心,以及心包含的方面是每個人自己都會有不同的讀解。

  下面是深圳的設計師,這是張插畫的小圖,10年以后,在荷蘭的過程中畫了一些小圖,當然有一些手法不同,這是在荷蘭畫的,畫了一個中國的三綱五常的倫理等級制度。在荷蘭我們待了七天的時間,所探討的東西非常多,這是我們所看到的東西(PPT),帶有裝置的空間,我們有很多時候在這種空間里進行交流。

  當然我們也去看了一些教堂,到歐洲去總會看一些教堂。我們始終認為這種雄偉跟精致,故事有多深刻,有多少資源,對我們來說都有想象。當然也看到很多權貴階級進出的場所,未必是我們經過的空間,但是有些東西總有它自己的故事。 中國的設計師總愿意去境外去,看看類似這樣的當代設計。我們盡管看了那么多的,我們又是如何的感想:包括我們前面第一位演講嘉賓講到的內容一樣。我的理解是從當代西方設計隨時一種感想,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并不是對功能的放棄。

  感想、思考、疑問

  從當代西方設計隨之而來的感想:

  1、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并不是對功能的放棄,

  2、從標準化個性化,從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轉變。

  3、從技術理性到人文價值的轉變,就是從目的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變。

  反觀國內的設計,又有諸多思考:

  1、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審美,和西方的完全一致,或是完全不同,是全盤接受,還是整體否定,抑或批判性的揚棄。

  2、我們是否已經達到了真正的、多元化的時代。

  3、同樣,在歐洲的當代作品,具有此時此地人文價值和文化認同,而相類似作品出現在國內,是否具有等量齊觀的人文價值與文化認同。

  進一步的思考:

  1、有哪些價值理性是具有普適性的,符合歷史發展的,需要在當代中國設計中提倡和推廣的。

  2、別人(西方設計師)是怎么思考的,怎么進行的。我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我們該怎么做?

  今天這個綠色的,講“造”的問題,首先說造是物質的、是手段的、是技術的。包含了建造、營造等等。是通過制作與過程的把握與控制的。

  人與自然環境:健康能源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土地與水資源、垃圾管理、可持續管理。

  人類社會:

  個人的安全:生活方式、流動性、工作空間

  基礎設施的安全:增長的生命周期、建筑控制(模型、傳感器、信息技術)、新的威脅(氣候變化、超負荷)

  經濟:穩定的能源供應、多多功能的模式。

  轉型中的社會

  世界正在不斷變化,而人類社會也隨之改變。

  在改變的前提下我們考慮的最重要的一些改變

  1、氣候的變化

  2、有限的資源

  3、經濟與技術領域內的發展

  4、人類的遷徙(城市化)

  我們的思考,沒有新的解決方案,我們未來的生活質量將會下降。

  在歐洲建筑工業的回應:目標—措施—改變。

  如何促進它的目標,如何提出措施,采用什么方法來改變現狀。這是我們發現的問題,不是預測的東西。

  這里有幾張圖表(PPT),這是2001年關于全球水資源匱乏的圖,這是我們中國的,紅色的部分是生活用水缺乏的部分,黃色的部分是經濟用水缺乏的部分,藍色的部分是少量水資源缺乏或者水資源不缺乏的部分,白色區域是我們沒評估的,整個的水資源在全球的評估體系中,中國的水資源是非常匱乏的很多的省份城市,比方說我們的西藏、新疆、甘肅、內蒙這塊。

  另外一個是“土壤的退化”,還是在這個位置,白的部分基本上屬于“無危級”的區域,黃色的部分是輕度土地侵蝕的部分,橘色是中度、紅色是重度。浙江、福建包括廣東一帶土地的退化是非常嚴峻的。

  再看這張圖片(洪水),這是2000年的一個評估,我們五大洲的洪水在1950年到2000年的增長次數。

  再看一下關于地球表面溫度的變化,這是過去140年間的地球表面的溫度,從1940年起來一直居高不下,到1980年整體就往上了。這張圖是北半球的溫度變化,到2000年左右基本往上走。

  如果我們認真的去思考這些問題是怎么產生的,有時間再談。

  這是2000年時的關于人均能源消耗圖,中國應該算比較好。比較厲害的是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包括北歐,人均能源消耗是最大的,綠色部分是最好的部分。

  所以建筑空間設計的五個目標,是我們的第三層皮膚。

  舒適:表面空氣的溫度舒適

  健康:良好空氣質量,健康的材料

  循環:控制空氣濕度

  能效:低能耗、可再生能源

  經濟:低成本、高價值。(前提是人的審美在逐漸提高的基礎上)

  我們剛才談到到的是可持續性建筑,對我們直接有影響的,我個人做的認為材料對我們是有直接關系的。

  生命周期評估——材料對環境的影響

  材料和環境的特性

  建筑統計學

  建筑對下列數據負有責任:

  占溫室氣體總量的40%

  占能源消耗總量的50%

  占從地球所獲得的原材料總量的55%

  占廢棄物總量的60%

  材料使用策略:

  材料的數量

  原材料、易獲性

  生產中的隱性能源

  回收利用、分解

  材料毒性

  可持續性建筑,9條標準

  策略、底層平面、主結構、建筑圍護結構、次結構、通風、能源、材料、實施

  跟我們有密切關系的我認為還是“材料”。

  材料:自然材料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當地材料減少運輸,低隱性能源、危害以及低排放的材料,擁有專業委員會認證的木材。

  當我們打算建造一棟建筑時,我們必須想到在未來的50年或100年內重建它(材料的流動)

  其實一平方米的玻璃,對整個地球的污染也是不少的。

  作為我們室內設計的時候想到未來50年如何去改造,改造的過程如何再回收、再利用,讓空間使用的壽命更長。

  另外是材料與環境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個是環境的污染指數(環境影響指數、UBP/千克材料)

  材料中的隱性能源(兆焦耳/千克)、完全不可再生

  Co的排放。

  剛才談到更多是材料的使用問題。可持續發展與空間的材料有著緊密的關系。我們也無數次地提到環保、低碳等概念,為什么不少設計師還是視而不見呢?原因是很多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包括很多最令設計師們頭疼的是一些客戶對古典風格的熱衷—一種靠堆砌材料而營造的“奢華”感。設計師為了迎合客戶的需求,只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破壞生態的平衡。 就設計師而言,維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應當從自身做起,每個人付出一點就會積少成多。

  另外對材料的選擇要考慮再次裝修拆除后的再生和廢棄物的分解周期,也很利于保護環境。 長遠看,建立起普適性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生產觀與審美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問題。

  何為心造空間

  空間:設計作品的物質存在和感知,同時更是作品的意境存在與心靈寄托的場所。

  在“心”、“圖”、“物”、“境”背后

  在剩下的時間里,把這4個案例簡單的給大家進行一些分解。

  案例1:艾力楓社高爾夫球會所。

  案例2:上林苑會所

  案例3:惠品臻會所

  案例4:白馬湖1號

  還有是杭州的三個項目,有1萬方的、有200方的,有20方的,有100方的。所以剛才講設計師有4種類型,

  案例1:河北廊坊—艾力楓社高爾夫球會所。空間形態的重組與塑造。

  從方的、圓的到長的,再到一些細節,再到它的一些局部。這個項目很有意思,這個項目用了17噸銅,從可持續角度來說,這個項目是非常不可持續的,而且用了大量的石材,地面、墻壁用的大量的法國石灰石,地面所有的配方種材料是銅,所有的燈具、把手、欄桿都是銅,后來看,發現銅留下的歷史感很明顯,人的參與讓這個銅顯得更多有自身的價值。當然前提是取決于這個空間在多少時間里被拆除,這個就取決于它自身的魅力,也決定了它的命運。到底是2010年被拆,所有的建筑物拆了是不是把手還留著,所有都取決人為的決定。

  包括空間都有非常多的銅,如燈、壁燈等等。這個項目是最原始的,有傳統的記憶在里面。對于傳統性、現代性態勢保持文化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既不抱殘守缺,也不盲目排斥。8根柱子為什么那樣做?也是取決我們自己有主動的時候,這個東西立在這另外是用中國傳統的漆皮去做,(PPT)最后慢慢的打磨再上漆。里面大量的欄桿全用銅來做。

  關于童年的記憶,看右邊這張彩圖,童年記憶無時無刻在你的生活當中,在生活當中總是呈現在你的面前,這個是在我很多年以后掃描下來的,到后面畫這個燈型的時候也是無形之間放到這個圖里面去,在生活每一個點滴、每一個東西跟你過去童年的事情有關聯。

  這個是上面的水井,燈直徑2米3,高度7米6,捷克來報的價格是130萬,這個燈拿到上海一家去做了,據說花了40多萬就完成了。這些PPT簡單的看看圖就完。當時也做了很多的燈,類似于這樣的東西,有了一個母形,其他都是不同的重復。

  案例2:上林苑會所,在杭州,原來是植物園的配置室,其實就是一個實驗室,剛才境外設計師更喜歡找到這種形,會把它做成立體,這對于技術要求來說是非常高的。第二技術是否能滿足,第三我們的思維方式業主是否能接受。如果把這個東西變成立體,首先這個房子要拆掉,或者說這個房子給予它一些現在的裝置。

  看這種東西有時候還是回到自己的本原上,做一些花格、圖形去處理,這是一個上林苑建筑。

  其實傳統的東西我的理解,這個技術是實驗室,類似于寫字樓的空間,高度非常低,往往感覺做一點自己帶有南方色彩的理念包括在這個空間里面,因為比較矮,又想給予它一種空間的折射,做了一些類似于倒立體的折射關系。

  所以說現在我們在做不管是地域文化也好,我們現在的要的是現代的,需要做一些有杭式的已經,是靠一個人、一群人、一堆人、一大部分人慢慢去實現,慢慢隨著這個路線去做。

  這個項目而言非常簡單,是硅藻泥,是一種涂料,除此之外是的柱子,一小部分地面。有一個問題是貴與便宜對材料的思考和對環境的影響,材料貴的肯定是對地球污染會多一些。但是我們西方可持續方面,肯定有非常簡單的觀點,關于投資的問題,其實最不可持續的,同樣做這個東西,我們花了100塊,你要做到更不可持續,就要花300塊,但是視覺效果沒有太大差異化,生命周期包括空間的舒適度或者給你的感受是真正的可持續的表現,這些能源消耗過程中,表象是我們無法發覺的,包括我們的建筑也一樣,其實我們建造這樣的空間,其實建造的成本包括拿地到裝修完畢、過去100年里面,當時花在樓房裝修的錢是只有25%,還有50%是維修,還有25%是能源的消耗。

  案例3:惠品臻會所,是在杭州的200平方米的,2008年,是中西語境的碰撞。

  這是中、西方的美女對比(PPT),這張又是一種寫實派的油畫和中國的水墨畫。做成一種對堂屋的形式是對以往的一種記憶。這個是關于堂屋的一種形式,可以組合也可以打開。這個是做完的幾張照片。(PPT)從文字理解非常簡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要問題是把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到底難看不難看。包括上面的水晶吊燈,雙面刺繡,中國傳統的八仙桌、太師椅,里面的一些器皿都是我們傳統的。但是做得比較舒適型的是現在的家具。又是這種水磨的水晶吊燈。這個叫混搭。 我當時的理解是混合在一起到底有多么的難看。從可持續角度而言,拼奢華的,比較古典的空間對用及到的材料的面比較廣,用及到的材料的量顯然會更多。

  案例4:白馬湖1號,在杭州100平方米—2010年。

  常規的反思與顛覆。當時嘗試的時候,想到一個翻線游戲,這個我們小時候經常玩,但當今中國很少有小朋友玩這個游戲。現在尋找那么多圖片的時候,基本上是歐洲的孩子,不管是年長的、年少的都在玩。我們小時候這種東西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做這個空間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6個面都是沒有任何造型的,5個面是白的,地板是漆的,通過繩子穿插的線。這里有一條燈帶,在墻上同的高度傳說的5根繩子,這個點也顯得它有點造型,未必是凹凸的,不同的線型也會有不同的改變。 從這個空間而言,從可持續用材來說它是最相當可持續的,但是哪些人能用呢?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這是竹子編的一個吊燈。

  結束語:

  觀點一:設計行業的興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行業的興盛不僅僅是設計師努力的結果,根本上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表現,是必然性的,作為設計師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這是我國設計行業的歷史背景,脫離此背景談所謂的“純粹設計”或天才設計都是不科學的、不客觀的,我們這一代之所以“跳”出來講因為我們是處在一個幸運的時代。

  觀點二:設計源于對生活的思考。設計是對生活的一種思考、交流與展望,本質意義對生存價值與生命意義感悟后的外化表現。生活是設計的基礎,熱愛生活是設計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設計生命力延續的源泉,一個熱愛生活自人設計出來的或許打動人和感染人。

  觀點三:保持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的我們一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如何在全球化與趨同化的時代保持我們優秀而獨特的文化,如何樹立其具有時代感的優秀民族性格,使其重新散發出新的生命力,要通過設計去思考、展現、去影響。這是我的設計目標。 對于被邊緣化的本土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我們的誤讀、誤解后。

  這是我的三個觀點,謝謝大家!

關鍵詞: 亞廈 中國美術學院 謝天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9 手機:1352085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