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碰“新36條”
在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看來,由于企業規模比較小,各企業聯合組建甌聯控股集團,受到了政府引導和鼓勵,“社會氛圍、監管程度與中瑞財團那時不一樣。”
2004年6月,溫州首家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掛牌營運。9家企業抱團,聲稱撬動資本上百億元,以金融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以實業為基礎,這是中瑞宣揚的核心理念。
時隔一天,另一家溫州大型民營財團——中馳財團投資有限公司在樂清柳市誕生。7家企業抱成團,號稱近30億元的可運作資金,將投向那些“潛力股”:公共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現代物流、借殼上市、風險投資。
溫州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一力教授認為,從計劃或啟動項目看,甌聯控股集團在產業領域 “并沒有實質性突破”,繼續回到溫州人擅長的專業市場和房地產領域等傳統項目,尤其是在金融資本方面,中瑞、中馳兩大財團提法都要比甌聯超前。
“可能因為‘新36條’還不具備有效操作。”張一力說,溫州民資對“新36條”開放領域關注已久,但為何不見民企投資這些領域,主要是進入門檻比較高,以及現實存在 “玻璃門”、“彈簧門”等,“民企要么進不去,要么進去了擔心被吃掉。”
因上市未能入股甌聯控股集團的森馬集團董事長邱光和說,按原先定位,中瑞財團涉及跨資本行業運作,而甌聯控股集團項目則比較傳統,“沒有進入‘新36條’開發領域,主要是條件不成熟,或者企業自身實力還不夠。”
甌聯控股集團董事長姜忠義說,今后甌聯一定會進入“新36條”開放領域。但當問及目前他們關注哪些領域時,姜忠義回答則是教育行業、基礎設施,因為這兩個領域是集團股東比較熟悉的,且已在順利操作的。
事實上,6年來,中瑞、中馳兩大財團就在爭議中度過。據了解,中馳財團已經解散,掛在柳市新世紀花園門口的牌子早就摘下。相比之下,中瑞財團要好一些,開發了“曼哈頓”房產項目,并把觸角伸向PE投資。
周德文說,溫州老板一向有“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習氣。如何改變這種落后觀念,承接“新36條”開放領域項目,將考驗溫州財團管理層的智慧。